中教网7月28日讯(通讯员 邱玉彬)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号召。2025年7月,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珩心医材・纤生创愈”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大连市开展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科创实践。实践团依托学院材料科学学科优势及生物功能材料实验室研究基础,深入东三省生物基医用产业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在探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路径中坚定科技报国信念、提升科创实践本领、贡献青春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奏响龙江探索“主旋律”,触摸科技需求“新温度”
为让生物基医用材料研发精准对接产业实际,实践团以“调研探需求、研学拓思路”为路径,在龙江大地上开启科创实践探索。实践团为打通“实验室—临床—市场”的关键链路,采用了“线上+线下”双模式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505份,线下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周边药店实地走访——这一过程中,成员们既向医护人员了解临床对生物基敷料的性能需求,也向药店店员询问消费者购买偏好。调研结果显示,纤维基生物材料虽在大众中认知度较低,但在医疗保健和环保包装领域接受度突出,分别近七成的受访者知晓相关应用,且超四成消费者愿为环保属性优先选择。这些带着“临床温度”与“市场信号”的信息,为技术创新划定了清晰坐标。
筑牢产学研用“连心桥”,激活成果转化“新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的新期待。”实践团以校企合作为纽带,着力打破“实验室技术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壁垒,为生物基材料成果转化搭建高效通道。实践团赴黑龙江中科鸿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并与黑龙江交投润达股权投资基金监事会主席、省工信厅、科技厅专家库专家邹平展开了深入交流。邹平结合产业经验,从企业层面提出了实际需求及具体建议、为科研提供了“接地气”的方向。
随后,实践团奔赴辽宁省大连市联美图生物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座谈会上,联美图公司总经理、哈尔滨理工大学产业导师杨威分享了公司“筛选高产菌种、改进发酵工艺”的攻坚历程,并指出:“青年学子要把论文写在产业一线,实践基地就是你们把理论变成能力的‘练兵场’。”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实践团与黑龙江中科鸿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美图生物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实践团将以基地为平台,开展技术共研、中试测试、人才交流等合作,让高校的创新成果能在企业的生产场景中快速验证,企业的技术痛点也能成为高校攻关的课题,真正实现“研发—转化”的闭环。
锻造实践育人“大熔炉”,培育医材领域“新力量”
实践团将产业一线作为“知行合一”的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看、听、做”中深化认知,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材料领域后备力量。实践团带着老校长王大珩先生“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精神箴言,以“精神铸魂”开启实践。老校长深耕科研的执着,与团队探索生物基材料的决心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后续实践的行动力。
实践团成员走进生产车间,深度参与生物纤维素面膜制作全流程。从复水间的基材润化,到铺片间的精准裁切,再到烘干间的精准控制;整条生产线历经原料检测、过程巡检、成品抽检等数道质控,车间10万级洁净度标准的严格执行,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医疗级产品”对细节的极致要求——这些在实验室难以完全触及的产业细节,成为理解“技术落地”的鲜活教材。 从初入企业时对“产业如何运作”的好奇,到深入车间后对“技术需适配生产”的深刻认知,实践团将“车间所学”转化为“科研动力”,持续关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期待以此次实践为桥梁,深化与高校在生物基医用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协同,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产业土壤,为生物基医用材料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新动能”。
在这场扎根产业一线的科创实践中,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架起“实验室与产业”的桥梁,用脚步丈量科技转化的路径,生动诠释了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从龙江大地的市场调研到大连车间的生产实践,从校企基地的合作共建到精神信念的薪火相传,成员们不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与产业需求的碰撞中筑牢了“科技报国”的初心。实践团将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把在车间里收获的匠心、在合作中凝聚的智慧融入科研创新,让青春在服务生物基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光彩,以“强国有我”的姿态书写新时代共青团员的使命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