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百千万工程”智启红脉行动回顾|口述历史,烽火记忆

2025-07-27 07:42 来源:中教网  郑铭涛   阅读 2.5万
815
分享

中教网7月27日讯(通讯员 陈鋆航)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英雄们用热血与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他们英勇无畏的事迹在岁月中熠熠生辉。7月8日,“智启红脉”实践队前往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在数字时代重温峥嵘岁月,聆听并用AI技术再现四位亲历战火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战场传奇。

口述历史启幕:走进中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

1979年2月17日,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中越边境万炮齐发。这场为期28天的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政府针对越南当局长期武装挑衅、侵犯中国领土的正义反击。在广西、云南两个作战方向,55余万解放军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其中就包括李树成、  邓细门等战士所在的广州军区部队。“智启红脉”实践队以深入面对面访谈为核心,同步规划AI技术修复老照片的创新形式,切实承担起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使命。在持续开展的口述史采集中,队员们通过深度对话聆听老兵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这些承载着时代温度的珍贵记忆,正通过实践队的笔尖与镜头被永久定格。

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勇战士——李树成

1976 年 2 月,李树成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军队的向往,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广州军区 42 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随着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他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战场。在战斗中,李树成所在的连队负责攻打越南谷荒地区,那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战斗。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他毫无畏惧,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地炸毁越军在山洞的一个火力点,为部队减少重大伤亡。这一壮举让他荣立三等功,但他没有丝毫松懈,继续随部队深入越南,接连攻占多个高地。他还协助首长做好后勤补给工作,每一次任务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总是义无反顾,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勇者无惧”。

边疆守卫者的坚韧身影——邓细门

邓细门,1955 年 7 月出生,1976 年入伍,服役于广州军区 42 军。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他所在的部队是独立高炮营。

1979 年 2 月 17 日凌晨,部队奉命转移至水口关附近待命,随后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所在的侦察兵连奉命前往复和打越南特工,掩护部队进攻高平省方向。在战斗中,他和战友们不惧危险,成功配合喷火连,将越南特工火力彻底歼灭。撤军回国后,又在水口罗回边境执行战备任务。在长达一个月的雨季中,他们风餐露宿,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了边疆最坚实的守护者。

铁血坦克兵的勇战身影——周沃枢

周沃枢,1977 年入伍,在部队服役 10 年。入伍后,他加入部队的坦克组,开启了军旅生涯。

新兵训练时,周沃枢和战友们在无空调的坦克内,于山路、泥巴路上进行高强度协同训练。钢板烫手、空间狭小,四人需精准配合完成驾驶、瞄准、装填等操作,对身体素质和文化程度均有严格要求。一年后,他被分配到昆明坦克团,随后驻防靠近越南的金平。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周沃枢所在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坦克兵率先过桥,此时部队的步兵与侦察兵已先行。第一天战斗异常激烈,坦克内49发炮弹打完后,需往返补充弹药。步兵持续作战28天,坦克兵奋战26天。此次战斗中,周沃枢所在团共计损失坦克36台,牺牲官兵50余人。他所在的坦克组也经历了生死考验,有战友受伤严重,甚至有人失去眼睛,但周沃枢始终坚守在战斗第一线。

勇立战功的战士——周沛球

周沛球于 1976 年 3 月 1 日入伍,服役于 41 军,担任战士兼副班长。

1979 年 2 月 17 日,他参加了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在长排山的战斗中,他配合班长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歼敌 28 人,伤敌 9 人,消灭敌火力点 8 个,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表现突出,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并火线入党。

结语

老兵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智启红脉” 实践队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通过接触这些英雄人物,深入体悟他们的故事,深刻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在记录中延续红色血脉。 为构建更完整的历史记忆传承体系,实践队已启动AI影像修复技术筹备工作。此举不仅精准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对老兵们英雄事迹的尊重与传承,让这些永不逝去的革命荣光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