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7日讯(通讯员 沈康、游婷莉、刘梦瑶)2025年7月2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长武县陕西金醇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醇古酒业),对金醇古酒业的员工进行采访、深入交流,了解其生产过程和工作流程,学习酿酒技术,探寻金醇古酒业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名称溯源
实践团队首先采访了金醇古酒业生产部兼技术质检部部长胡凤妮,胡凤妮详细介绍了金醇古酒业的名字起源,“金醇古”与长武县的历史渊源颇深。长武县古称“鹑觚县”,“醇古”便是“鹑觚”的谐音。1998年,企业改制为陕西金醇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名称延续至今,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也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符号,让每一滴金醇古酒都仿佛流淌着长武县的岁月故事。
▲胡凤妮(左)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品质坚守
在生产与质量把控的“战场”上,有着二十余年经验的胡凤妮有着清晰的认知与规划。面对陕西凤香型白酒大厂林立的竞争格局,金醇古酒业没有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选择“小而专注”的发展路径。
“相较于企业规模大小,酒厂的心思更多注重在原料和品质上。”胡凤妮介绍,企业坚持酿造固态法发酵酒,从源头把控原料,严格遵循传统酿酒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比如入酵温度的控制,过高会导致酸多无酒,必须精准拿捏;加水比例也容不得半点差错,这些细节共同筑牢了金醇古酒的品质根基,只为给消费者献上放心的纯粮食酒。
市场突围
销售一线的樊晓凤,最懂市场的温度。在咸阳地区,金醇古酒凭借“品质不输大品牌,价格实在”,收获了众多忠实客户。但也有不少客户因“烟囱不冒烟、路边没酒糟”产生质疑,樊晓凤总是耐心解释: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煤炭锅炉早已换成燃气壁挂炉,而酒糟也由养殖大户定期清运,酿酒的“里子”从未懈怠。
面对市场变化,金醇古酒业也在积极求变。近两年高度数酒流行,企业推出秦酒坊酒系列,黑瓶53度、红瓶45度,以“秦”字彰显陕西特色,借地域文化打开市场。“秦酒坊酒一推出,就收获了不错的销量和口碑,这说明咱们得跟着市场走,但品质和特色不能丢。”樊晓凤笑着说。她还强调,老板胡江峰作为非遗传承人,去年建成的非遗馆,是宣传的“王牌”,“让大家看到非遗酿造的匠心,才能把口碑变成市场竞争力。”
▲樊晓凤(左)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匠人日常
库管孟相民的日常,是与酒窖、库房为伴。每天打卡后,他都会仔细检查库房里的坛子、缸,查看是否渗流;酿酒时,从做创子把酒糟吹凉到20℃左右,到入酵、发酵,每一步都严谨细致。“酿酒就得有匠心,得耐得住性子,观察细节,出不得差错。”孟相民从事酿酒工作多年,早已把这份坚守融入血液。在他看来,传承古法酿造,既是责任,也是热爱,“看着一粒粒粮食变成美酒,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孟相民(左)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从名称承载的历史底蕴,到生产线上的品质坚守;从市场一线的口碑突围,到酿酒车间的匠人初心,金醇古酒业以匠心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酿酒篇章。在陕西白酒行业的版图中,它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巨头”,但却以“小而美”的姿态,守护着传统酿酒技艺,用每一滴酒讲述着长武县的故事,诠释着地方酒企的韧性与温度。未来,期待这缕醇香,能继续飘向更远方,让更多人品味到金醇古酒业的匠心与热忱。(供稿:沈康、游婷莉、刘梦瑶;供图:范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