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广东二师学子走进阳江开启非遗寻根与红色铸魂之旅

2025-07-25 18:48 来源:中教网  茹玉婷   阅读 2.1万
698
分享

近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艺路生花”筑梦教育实践团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阳江多地,先后走访阳江风筝馆、雅韶乡农会旧址等文化地标,通过实地考察、影像拍摄等方式,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在行走中触摸文化肌理,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指尖非遗:老技艺里的千年智慧

阳江的非遗文化如漠阳江水流淌千年,在匠人的指尖生生不息。实践团走进阳江风筝馆,巴掌大的“灵芝”风筝让人叹为观止,竹篾骨架的精准弧度与糊面纸张的细腻纹理,诉说着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精妙。调研组镜头下的“沙燕”风筝翅膀彩绘,海浪纹与鱼形纹藏着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祈愿,成为非遗与生活交融的鲜活注脚。

阳江漆器博物馆的流光溢彩同样令人沉醉。近千年历史的漆艺在此沉淀,从清代“剔红花卉纹盒”的温润光泽到现代漆画的灵动笔触,20多道工序的打磨让每件作品都成为时光的结晶。毛笔蘸漆勾勒出漠阳江风光,漆料的黏稠度里藏着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手感。队员们凑近观察漆面的细微纹路,仿佛能触摸到岁月在器物上留下的温度。

雅韶十八座古村落则将非遗智慧融入建筑肌理。清代镬耳大屋整齐排列,“三间两廊”的布局兼顾实用与美学,麻石巷道纵横有序,梁架木雕刻画的“渔樵耕读”图景,让传统伦理与生活场景完美融合。

阳帆豆豉馆楼顶精酿豆豉的酿晒环节

红色记忆:老故事里的精神密码

红色基因在阳江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养分。北山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浮雕上阳江人民抗倭、支前的场景与苍翠松柏相映,诉说着和平的来之不易。队员们在摩崖石刻间驻足,那些记录着斗争历史的文字,与山间老人讲述的革命故事相互印证,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今天的生活是无数人用热血换来的。”调研组队员们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感悟。

雅韶乡农会旧址的青砖黛瓦间,保存着更鲜活的红色记忆。斑驳木门后,“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虽已褪色,八仙桌上的煤油灯与土制传单却依然散发着力量。在阳江历史文化红色展厅,“漠阳江畔送红军”的油画前,展柜里步枪的弹痕、战士日记的字迹,让那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明白红色故事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精神接力。

调研组队员在雅韶乡农会红色文化展馆

实践团行程超150公里,拍摄视频40余段,记录下风筝竹篾、豆豉精酿等非遗技艺,以及农会旧址、古村落等红色与民俗印记,是红色历史与非遗文化的碰撞,更是初心与使命的接力。阳江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年轻的脚步,正朝着更远方的担当前行。队员们既体会到非遗底蕴与红色感召力,更明晰青年传承责任。实践团将整理资料形成报告与宣传作品,践行“以艺为媒”初心,为文化创新发展献青春力量。(供稿:沈依洁 王雅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