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安学院青晖埔教实践团深入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开展夏令营公益支教、“河小青”生态治理、红色基地研习等“百千万工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添彩、为生态保护助力、为红色传承赋能,让青春力量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
趣味课堂播撒新知 支教路上育新苗
“大家看,点击这个按钮,AI就能画出你想象中的森林啦!”在埔前镇夏令营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正引导孩子们操作图像生成工具。电脑屏幕上,随着参数调整,卡通风格的树木、动物逐渐成形,孩子们睁大眼睛,时不时举手提出天马行空的修改建议。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孩子操作AI作画工具
这是实践团打造的“科技+素养”支教体系中的一环。在网络安全课堂,实践团成员将诈骗案例改编成情景剧,“骗子打电话说你中了奖,这时候要先问爸爸妈妈!”一名团员扮演骗子,用夸张的语气演绎话术,孩子们在笑声中学会识别诈骗套路。红色教育课上,实践团成员播放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相关视频片段,当银幕上潘冬子机智周旋的身影出现时,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这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曾用智慧帮助红军叔叔,他的勇敢故事值得永远铭记。”实践团成员适时讲解影片背后的革命历史,让孩子们感受那个年代小英雄们为守护家乡展现出的勇敢无畏精神。课后,孩子们自发围着志愿者追问更多革命故事,有个小男孩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烈士的名字,说“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弟弟听”。
DIY创意课上,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将心愿融入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此外,趣味英语、自然科学实验、手语等课程同步开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乡村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从多方面助力孩子们提升综合素养。
河岸清淤护生态 青春力量绘新景
清晨的陂角村河道泛着薄雾,实践团成员手持夹子、垃圾袋沿河岸列队,一场“河小青”生态治理行动在鸟鸣中启动。实践团成员们踩着石阶下到岸边,将漂浮的塑料瓶、枯枝逐一清理上岸。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陂角村河道清理垃圾
休息时,几位村民主动上前与实践团成员们交流,对他们的行动表示认可。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向路过的村民宣传讲解环保知识,村民们被团队的热情感染,有不少人表示会更加注意保护河道环境。此次行动有效改善了河道沿岸的卫生状况,也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红色研学忆初心 精神火种代代传
在埔前镇上村村红色基地展厅内,讲解员站在展墙旁,为实践团成员讲述革命先辈事迹。成员们专注聆听,目光跟随着讲解员的手势,在历史图片与展柜文物间流转。通过驻足凝视实物展品、对照史料细节,实践团成员们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从抽象概念逐步转化为具体感知。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红色历史事迹
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成效,实践团采用“深度访谈+影像传播”的方式。实践团成员专访讲解员,系统梳理革命故事脉络与历史背景,挖掘史料背后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并同步策划拍摄红色主题宣传片,以镜头语言再现革命场景、定格历史文物。成员们在宣传片录制中道出的心声,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更具感染力。
实践落幕意未尽 青春接力向未来
活动结束时,埔前镇团委负责人对实践团表示感谢:“你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活力,更帮铺前镇找到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乡村城镇的发展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建设,你们发现的问题能让接下来的工作中更有方向,特别是在提升镇里的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能让各项工作推进得更好。”不少家长也围着志愿者们恳切地说:“孩子们这个夏天过得特别有意义,学到了很多东西,明年能不能再办一期夏令营?”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报告,为后续乡村服务活动提供参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照
从课堂到河岸,从红色基地到田间地头,这支青年团队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