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童声暖无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芃星灼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关爱活动,传递尊重与温暖

2025-07-20 10:40 来源:中教网  姚逸雯、刘肜秀   阅读 7.6千
246
分享

中教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刘肜秀、姚逸雯、吴睿、成宛芸、刘嘉茹)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芃星灼华”突击队奔赴河源市新江街道龙尾坝社区,以“手语传情,童暖无声”为主题,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语公益课堂在为5天的活动志愿者们不仅用手语架起了一座连接有声与无声的桥梁,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包容与爱的种子,让听障人群的世界被更多人“听见”。

活动伊始,“芃星灼华”突击队的队员们做好精心准备,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志愿者们从基本礼貌用语入手,教授孩子们“你好”、“谢谢”、“没关系”等基本礼貌用语,如“你好”是用食指指向对方后竖起大拇指,“谢谢”则是大拇指模仿点头的动作向下摁。这些简单却充满善意的手势,成为孩子们打开无声世界的第一把钥匙。除了日常用语,志愿者们还带领孩子们用手语表示身体的各个部位。志愿者们一边示范这些动作,一边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姿势,画面温暖动人。

▲图为志愿者在纠正孩子们的手语动作   (成宛芸 供图 )

手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听障人士内心世界的桥梁。在“情绪猜猜看”的接龙游戏中,孩子们用刚学到的“开心”、“愤怒”等手语动作比划情绪,并让下一个接龙的同学来回答,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使他们沉浸在欢乐的学习过程中。而在这个期间里,志愿者们特别注重引导孩子们理解手语背后的意义——“它虽无声却诉心声,超越语言的界限,触及心灵最深的角落”。

在学习自然界事物的手语时,孩子们兴致勃勃,认真学习太阳、小猫、小鸟等手语动作。在认真学习过后,他们纷纷举手,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用手语演绎着自然界的语言,整个教室跃动着自然的韵律,空气中仿佛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志愿者们通过教授自然界事物的手语,让孩子们感受到手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

▲图为志愿者在教孩子们用手语比划“太阳“ (姚逸雯 供图)

随着课程推进,孩子们从最初的生疏羞涩,变得越来越自信主动。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间休息时,也常常能看到他们三两成群,用刚学的手语相互交流学习。“大家好,我是邓圣琳!”9岁的邓圣琳在课堂上自信地用手语展示了自己的名字。她不仅学会了课堂内容,还主动自学了名字的手语表达。她笑着说:“以后遇到听不见的人,我也能和他们做朋友了!”邓圣琳的举动让志愿者们倍感欣慰。在最后一天,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老师学习了“你好漂亮,笑起来像太阳”这句简单的手语句子,学会了如何去夸奖别人并传播真善美。这5天的每一个手语动作,每一次的认真学习,都饱含着孩子们的努力与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指尖,传递着对听障人士的爱与温暖。

▲图为9岁的邓圣琳在用手语向大家做自我介绍 (刘肜秀 供图)

“爱是美德的种子。”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一定的手语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爱与理解的种子。社区工作人员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变化很大,相比以前对手语的懵懂无知,现在会去主动思考怎么用手语帮助听障人士,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芃星灼华”突击队队员们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手语教学,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包容社会上的听障人群,养成同理心,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芃星灼华”突击队此次三下乡活动,以手语为纽带,将爱与理解传递给龙尾坝社区的孩子们。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沟通交流,并懂得了关爱特殊的听障人群。而志愿者们也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坚定了对传播社会正能量和真善美的信念。未来,“芃星灼华”突击队将继续秉持初心,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爱与温暖在无声与有声世界中缓缓流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