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与学生们拍摄大合照
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星火凌云青年大学生突击队6名队员与指导老师陈贞丰在湛江雷州英利镇,以“青春筑梦,情系英利”为主线,完成义教招生、英利中学科普支教,覆盖英利镇多名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用“红色铸魂+科技启蒙+手工实践”三维课堂,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成员抵达英利中学准备开展支教工作
雷州作为“百千万工程”重点帮扶县,乡村教育存在“红色历史断层、科技启蒙缺失、实践平台匮乏”三大短板。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三下乡”活动号召,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推动科技知识下沉乡村,突击队响应团省委“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号召,以“教育帮扶+专业赋能”双轮驱动,精准对接乡村需求。
▲团队向雷州市英利镇人民政府有汇报工作成果
此次行动旨在构建三维育人新生态:红色基因传承方面,挖掘雷州革命史中的“英利故事”,通过红色教育传承优良基因,让青少年在本土英雄事迹中理解“家国同频”,筑牢爱国信念;科技素养培育方面,结合新能源、电力、电子等专业,将单片机、新能源汽车等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借助科技科普与实践,拓宽视野、培养探索精神,打破“科技遥不可及”的认知;文体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手工创作链接情感教育,让爱国情怀从口号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搭建长效教育帮扶桥梁,助力英利镇青少年全面发展。
团队在前期筹备与招生宣传阶段精雕细琢,播撒公益种子。以“爱国+科技+手工”为核心设计宣传体系,海报融入单片机、汽车模型、手工作品等元素,将“科技报国”“产业兴邦”理念具象化,经反复打磨确保内容易懂、理念鲜明。
▲支教课程的宣传海报
招生期间,队员们顶着烈日深入当地市场与街巷,向家长详解活动价值。从“孩子能学到什么”到“课程如何开展”,耐心回应每一份期待,最终获得当地群众积极响应,为支教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队员在当地进行招生宣传
▲手工艺术课程热烈开展中
支教活动实施过程中,团队通过多维赋能点亮童心。手工艺术课程热烈开展,红色教育课堂上,队员以雷州本地革命故事为切入点,用孩子易懂的语言讲述英雄事迹。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围坐聆听、踊跃提问,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与对英雄的崇敬,红色基因在生动故事中悄然传承。
▲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雷州当地红色历史文化
科技启蒙课程同样精彩纷呈。汽车科普课上,队员拆解模型讲解发动机、电池包等构造,借助易拉罐喷气实验将纸杯“送”上屋顶,引发满堂欢呼;单片机课程里,将芯片比作“小队长”、传感器比作“眼睛”,通过火星车爬坡、彩灯收音机等教具,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感受科技魅力。有孩子课后拉着老师说:“回家要让爸妈买材料,喜欢做这个实验!”
▲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单片机基本构造
▲团队成员向同学们讲授汽车结构基本知识
手工实践课程中,孩子们用扭扭棒折出梅花、在扇面绘制生活场景——有的画“爸爸骑摩托载孩子赶集”,有的写“妈妈辛苦了”。剪刀声、笑声与颜料碰撞声交织,作品摆满桌面,宛如一片“会说话的彩虹”,既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爱国情怀有了具象载体。
▲孩子们的手工成果展示
▲同学们的手工成果展示
此次活动收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孙子第一次说‘科学真好玩’!”一位牵着三个孙子来“补课”的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支教结束时,家长们举着孩子的作品围在校门口:“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女儿回家就教弟弟做梅花!”孩子们则抱着扭扭棒梅花不肯松手,喊着“还要再玩一次”。本次活动覆盖英利镇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不仅让科学的火种、艺术的色彩留在校园,更让爱国精神与探索欲望在孩子心中扎根。
▲同学们兴奋地进行艺术创作
▲同学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手工创作成果
星火凌云青年大学生突击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与英利镇的教育联结,精心筹备后续义教课程,让红色故事更鲜活、科技知识更扎实、实践平台更宽广。愿每一颗被点亮的童心,都能在成长中淬炼为家国栋梁;而团队将始终以赤子之心,在乡村教育振兴的路上,续写星火燎原的新篇章。
撰文 | 星火凌云突击队
图片 | 星火凌云突击队
一审 | 黎思彤
二审 | 王泽元
三审 | 陈贞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