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刘鑫宇) 一支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成的“三下乡”实践队“文脉传承”深入韶关南雄市,聚焦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行专项调研与文化赋能行动。实践首日,队员们便踏上梅关古道,感受青石砖承载的厚重历史;又将镜头对准三影塔的飞檐翘角,捕捉人文的温度。他们在此间穿行,试图解开南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焕发新生的密码。
▲图为“文脉传承”实践队
一、梅关古道:聆听在地声音,解码传承之困
2025年7月13日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千年商贸要道梅关古道。青石板路蜿蜒于苍翠山岭间,昔年中原南迁的“唯一通道”如今更显幽静。实践队成员深入古道两侧的村落与商铺,围绕姓氏文化、古道历史及民俗传承等议题,沉浸式走访当地居民倾听心声,揭示出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图为刻有“岭南梅园”的石头
88岁的曾伯坐在小卖部老屋竹椅上,用客家腔普通话颤巍巍讲述家族故事:“曾家族谱记着哩,宋朝老祖从这古道逃难来,珠玑巷扎了根!”他指尖摩挲泛黄纸页,神情苦涩:“现在高铁‘嗖’地到广州,孙子嫌种烟穷,不回来喽。”作为留守老人,他靠微薄养老金和几分菜地维生,年收入仅万余元。“儿子在广州送外卖,说回来种地养不活孙子。”曾伯特意取出珍藏的黄烟丝,诉说着南雄“金黄烟叶”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烟田荒芜、手艺断层的困境。这远不止是经济难题,更导致了祭祖大典难觅年轻面孔、族谱修订无人执笔的文化传承断层。
▲图为采访曾老先生
在古道半途中,77岁的黎老也向团队倾诉了与技校孙女之间的文化隔阂。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核心问题逐渐清晰:年轻人参与度低、文化传播方式未能与时俱进、相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面对创新传播的提议,多数受访居民表示支持:“只要内核不变,用抖音、小红书、做文创都好,总比没人知道强!”他们一致呼吁加强数字化传播、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年轻化文旅项目。
▲图为采访黎老先生
二、三影塔下:光影科技赋能,激活古建新生
离开承载商贸记忆的梅关古道,实践队的目光投向了巍峨的三影塔。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借助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等现代技术,多角度捕捉古塔在晴空与夕阳下的雄姿。无人机镜头捕捉到惊人细节:西墙清代地震遗留的裂痕如游龙盘踞,东角元代石貔貅口中的钱币纹清晰可见,塔尖宝葫芦在夕照中流金溢彩。镜头不仅记录建筑之美,更融入塔下老人纳凉、孩童嬉戏、游客仰望的生活场景,展现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图为“文脉传承”实践队与三影塔合影
团队影像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构想:“我们计划制作一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青春活力的宣传片,通过AI修复技术还原古塔历史影像,结合年轻人喜爱的快剪节奏,让三影塔‘活’起来、‘潮’起来。”
三、青年担当:架桥古今,共绘文脉新章
此次实践行动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子深入南雄基层,白天扎根田野记录民情,夜晚梳理调研素材形成报告。基于对文化传承困境的深度剖析,团队提出三项针对性方案:建立数字化民俗档案库、开发梅关古道实景解谜游、策划青年主题姓氏文化展演。
▲图为文创设计光影明信片
实践队领队、国际教育学院苏婕老师强调文化传承需新老对话:“青年视角能为千年文脉注入活力。团队将整合居民需求与技术方案,形成建议书助力在地文化保护与创新。
通过影像技术与田野调查的结合,该团队为南雄留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并以数字化路径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彰显了青年以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价值。
撰稿 | 刘鑫宇
图片 | 丁淏辰
审核 | 曾俊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