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7日讯(通讯员 廖璐颖)七月流火,暑意渐浓。7月3日至7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畲韵薪传"实践队以“赓续中华文脉”为初心,聚焦福建省官畲村畲族文化活态传承,依托“解码-活化-传承”三阶体系,踏上文化探寻之旅。从福州溯源到官畲深耕,从文化活化到培育新生力量,队员们联动高校、地方与非遗群体,围绕畲族服饰、濒危畲语、茶文化、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亲身体验,勾勒出畲族文化当代传承路径,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与官畲村村民大合影。陈安吉 供图
榕城溯源:民俗初探,筑牢文化根基
7 月 3 日,实践的序幕在福州缓缓拉开,为认知畲族文化筑牢根基,成员们在福建民俗博物馆摸索中建立起对畲族文化的初步认知框架。接着,实践队移步建郡会馆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畲族服饰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队员们近距离观察针脚与绣线的细微之处,感受畲族文化作为中华文脉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为后续开展调研总结积累了详细资料。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建郡会馆欣赏畲族文化。郑芊芊 供图
官畲深耕:对话交流,解码文化密码
7 月 4 日,团队从福州出发,奔赴此行的核心目的地 —— 官畲村,进入“深度解码+活化探索”阶段。这里,畲族文化的鲜活图景正徐徐铺展。与老村长钟海王、村委蓝彩英的座谈,团队了解到,官畲村作为漳州市“村企合作、交叉任职”创新模式的首次实践地,在守护畲族文化本真的同时,巧妙地将“对歌迎宾”“凤凰崇拜”等传统习俗融入现代文旅发展之中,成为赓续畲族文脉在当代的生动典范。老村长与其他村委们就官畲村管理模式、畲族文化发展变化等与实践队队员展开讨论,现场氛围浓厚。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老村长等村委开展座谈会。郑芊芊 供图
夜幕降临,成员们兵分三路走访二十余户村民。村民们用带着畲语乡音的讲述,还原出畲族婚丧嫁娶的传统仪轨以及“三月三”“请火节”等节日庆典的独特习俗。团队成员们仔细聆听、详实记录,将这些珍贵的访谈内容一一整理,为后续撰写详尽的调研报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村民 。郑芊芊 供图
沉浸体验:身体力行,深植文化基因
7 月 5 日,官畲村的文化画卷在团队面前充分展开,这场文化体验是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
在凤凰台上,队员们有幸穿上了畲族凤凰盛装,村民蓝阿婆手把手地教大家整理衣襟、佩戴头饰,队员们跟着村民学唱畲歌。接着在“瓢虫屋民宿”与“彩虹桥”的调研中,队员们发现,畲族“畲”字演变、图腾纹样已巧妙地融入建筑细节之中。对比资料里的文字记载,队员们实实在在看到了畲族文化如何从古籍里的符号,变成生活细节里可触可感的存在,也真切理解了文化 IP 转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就藏在这些日常场景里的生动实践。
图为蓝阿婆为实践队员佩戴头饰。陈安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畲族山歌。陈安吉 供图
下午,队员们先后走进茶山和茶文化馆,跟着畲族茶农参与采茶制茶流程,将体验推向更深层。队员们一步步参与了采茶、制茶的流程 —— 从亲手掐下茶叶嫩芽,又动手完成杀青、揉捻等工序,并详细记录下畲族的传统制茶流程。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茶山采茶。陈安吉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茶文化馆体验制茶流程。郑芊芊 供图
薪火相传:教育传承,播种文化未来
7月6日,实践进入“传承”阶段,重点发力新生代培育与跨领域融合探索。上午的文化基地课堂,队员们以“解码成果”为基础设计互动内容:讲解畲族起源时融入服饰纹样与畲语词汇的关联,手工课“凤凰装上飞”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彩笔复刻传统彩带图案,在动手实践中植入“一寸彩带一寸心”的民族情感。这种“认知+实践”的教育模式,正是联动高校资源培育传承力量的具体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文化基地开展文化手工小课堂。郑芊芊 供图
下午,团队走进黄枣村,聚焦“畲族文化与土楼建筑融合”核心内容。启丰楼在“外圆内方”的格局中,通过修缮保护和文旅活化,将畲族等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旅游体验,印证了畲族与客家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兼容共生。这种“建筑承载文化”的实证,为后续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跨地域融合”提供了关键素材。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启丰楼。陈安吉 供图
这场三下乡之行,从静态文物解码,到活态文化挖掘,再到新生代培育,一条清晰的畲族文化脉络贯穿始终。团队既系统梳理了畲族服饰、濒危畲语等核心内容的传承现状,也探索出“学术调研+数字化记录+教育传承+文旅融合”的多元路径,实践队将致力于为畲族文化可持续传承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支撑,让古老畲韵在当代文脉中持续流淌。
撰文 |廖璐颖
图片 |陈安吉 郑芊芊
审核 |杨丽颖 武梦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