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4日讯(通讯员薛茗月 李淋 胡忠涛 常瑞欣)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0日至7月14日,湖北大学“异口同声·语通天下”推普分队——“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深入神农架新华镇村,开展“学好说好普通话 利国利民利大家”专项推普活动。团队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重点针对当地常见的方言发音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乡村学生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精准施策 破解语言难题
7月10日至7月11日,志愿服务队在新华镇村开展语言调研,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研、课堂观察等方式,对当地儿童语言学习现状展开系统调研。团队发现当地儿童存在“三不”现象:一是受方言影响明显导致发音不准;二是语言组织能力弱造成表达不畅;三是公众场合怯场缺乏自信。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创新采用“方言融合式”教学方法,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有机结合,创设“田间课堂”、“乡村集市”等生活化场景,让语言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志愿者在神农架新华镇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学生们的合照
创新教学 激发语言潜能
“八百标兵奔北坡……”清脆的绕口令声从神农架新华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传出,30余名孩子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闯关式绕口令挑战”。针对调研发现的乡村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表达不自信等突出问题,志愿者们设计一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案。7月12日上午,普通话课程正式开课。“普通话发展史趣味讲堂”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了解普通话的演变历程;“”闯关式绕口令挑战设置了铜牌、银牌、金牌三级难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突破发音瓶颈;”易错音矫正工作坊则针对当地方言特点,专门设计了n/l、平翘舌等专项训练。
志愿者薛茗月采用的情景式教学法备受孩子们喜爱。她以富有感染力的语音示范标准发音,再通过“一对一”纠音指导帮助每个孩子找准发音位置,最后开展“小组互评”让孩子们相互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语言学习变得轻松而高效。六年级学生王欣瑶说:“以前我总害怕在大家面前说话,现在我能声情并茂地完整讲述《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夸我进步特别大!”她闪亮的眼眸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图为志愿者讲课
在完成基础语言课程教学后,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将普通话训练与班级建设有机融合。7月13日,在暑期”爱心托管班“中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班委竞选活动。孩子们依次登台,用普通话进行竞选演讲、阐述管理设想、回答同学提问,在实践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我承诺当好班长,每天带领大家晨读十分钟普通话……”五年级学生张明阳的竞选宣言赢得阵阵掌声。“这种沉浸式的语言实践,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有力工具,”志愿者胡颖深有感触地说。她清晰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大多数孩子连简单的自我介绍都说得磕磕绊绊,如今却能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种蜕变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更反映在孩子们挺直的腰板和自信的眼神中。
图为学生们竞选班级干部
持续深耕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相信,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和乡村振兴的基石。”服务队队长薛茗月表示。“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已多次深入神农架林区的学校、社区,持续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清脆的普通话声穿过林间校舍,累计覆盖数百名中小学生。“让每一缕童声都字正腔圆,让每一个梦想都清晰响亮。”这是“润雨生花”团队不变的初心。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推普工作,通过“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带动家庭、社区共同参与,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功能,助力更多乡村儿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