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学院“瓷韵乡情,陶染童心”实践团走进浮梁县东安小学,开展“探瓷都申遗,承非遗薪火”主题实践活动

2025-07-15 11:01 来源:中教网  张凯强   阅读 4.7千
166
分享

中教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张凯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陶瓷文化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7月3日至6日,教育学院“瓷韵乡情,陶染童心”实践团走进东安小学,开展了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系列主题活动,为这里的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千年瓷韵的桥梁。

瓷雕扇里的匠心传承

实践团踏入湘湖镇东安小学,拉开“陶瓷文化润童心”主题活动的序幕。陶瓷文化宣讲课上,成员廖梓芊用满是童趣的语言讲述《胡子爷爷的“百鸟扇”》。故事里,老爷爷巧制神奇瓷雕扇的精妙过程、智斗坏官的精彩情节,伴着色彩鲜艳的画面徐徐展开。瓷雕技艺的趣味解读与民间智慧巧妙交织,让孩子们目不转睛、沉浸其中,对陶瓷工艺的好奇与探索欲如星火般被点燃。

青花瓷里的文化密码

实践团以“探瓷都申遗,承非遗薪火”为主题开启沉浸式体验。成员杜佳骏声情并茂地讲述“青花姑娘的蓝”:廖青花为寻画瓷颜料深入深山、冒雪采挖蓝矿石冻僵长眠,爱人赵小宝以其遗愿研料成瓷,孩子们眼中满是敬佩与好奇,非遗种子悄然扎根;随后他解读缠枝莲纹中蕴含的古埃及、古希腊纹饰元素,以及波斯 “苏麻离青” 钴料与本地高岭土交融出的“宝石蓝”“孔雀绿”,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惊叹。

趣味问答中的文化积累

“瓷韵探秘”环节里,实践团以青花瓷纹饰寓意、唐三彩釉色特点为核心,结合PPT设计阶梯式问答。产地鉴别、工艺演变等专业知识,化作适合孩童认知的互动连线。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思维碰撞间深化对陶瓷文化的理解。答对的小朋友接过盆栽、手账本等礼品,笑意里藏着对知识的珍视。活动尾声,《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响起,陶瓷文化传承与爱国情怀在歌声中交融。

互动问答里的知识碰撞

互动问答现场热闹非凡。“表面有青蓝色花纹的是哪种瓷器?”“青花瓷!”“中国著名瓷都在哪里?”“景德镇!” 从陶器特点到唐三彩用途,从釉的作用到丝绸之路与瓷器的渊源,孩子们在欢笑中把陶瓷知识刻进记忆,对瓷都文化的认知愈发深厚。最后,师生共唱,嘹亮歌声回荡校园,传递着传承非遗的坚定信念。

陶珠与陶泥的创意碰撞

东安小学的“瓷光陶趣启童智”主题活动中,瓷珠串成趣环节充满欢声笑语。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穿线、打结,搭配珠子的颜色与形状。一声“开始”,孩子们便化身设计师:彩虹色的手串如雨后霓虹,卡通珠子拼出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字母数字串起的名字缩写饱含童真。而陶泥手作课堂上,揉泥如塑云,拉坯似裁月,孩子们用稚嫩双手复刻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心,歪扭却灵动的陶杯上,每道指痕都是非遗传承的新注脚。

扎染与陶瓷画的指尖魔法

扎染操作台旁,孩子们化身“非遗小匠人”:棉布叠成风琴褶扎出纹路,团成花苞状期待“烟花”图案。当素白布面浸入靛蓝染料,晕染出奇幻纹路时,惊喜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展开作品的瞬间,雀跃与自豪写满一张张笑脸。陶瓷画创作中,有的孩子模仿青花瓷勾勒钴蓝纹样,有的用多彩颜料描绘心中童话,志愿者的耐心指导,让每幅作品都成为童真的纯粹表达。

此次活动,实践团以陶瓷为桥梁,为东安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窗口,弥补了乡村学校文化教育资源的不足。未来,队员们将持续深耕乡村教育土壤,通过更多元的活动让陶瓷文化在像东安小学这样的地方落地生根,让孩子们在文化浸润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用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