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陆姝毓、邵小棠)为探寻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调解中的实践密码,7月4日,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枫火传声,善治民和”实践团队走进姑苏区南环第三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商铺与居民楼交织的混合型社区,因人口结构多元、诉求动态变化,成为观察基层治理复杂性的典型样本。团队通过深度访谈与案例追踪,揭开了“枫桥经验”在社区调解一线的鲜活实践。
多元渠道织密“民情网”
社区书记介绍,居民诉求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收集:既有传统的社区电话、网格群(24个微网群覆盖5000余户),也有每月固定的“社情民意联系日”(姑苏区人大提案推广机制),更联动12345、寒山闻钟等平台。社工包干走访制度(人均包干200余户)与法律顾问、民警辅警形成治理合力,确保矛盾化解在网格末梢。“去年通过微网群收集的楼道灯维修诉求,48小时内完成18户费用众筹并修复,居民满意度达100%。”社区副书记举例道。她结合"漏水案""地暖案""管道修理案""楼道照明灯修理案"四个高频邻里纠纷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调解方法,点明调解核心——需平衡法律边界、物业责任与邻里情分。
▲图为社区书记向实践团介绍南环社区基本情况
“四心”调解法破解漏水困局
在某老新村漏水纠纷中,调解员面临多重挑战:6楼空置房主拒修、5楼新装修住户索赔、无维修基金、法律权责模糊。调解团队创新采用“四心工作法”——耐心倾听情绪、信心破解僵局、爱心包容特殊、责任心兜底保障。通过三次现场勘查、两轮法律咨询、多轮“背靠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按55%-45%比例分摊维修费,并签订书面协议。过程中,调解员引入同小区成功防水案例作参考,联动物业提供技术勘验,最终将矛盾化解在诉讼前端。
▲图为社区副书记分享调解案例
科技赋能破解“群租房”顽疾
针对地暖安装引发的群体反对事件,社区启动“三维调解”模式:首先,技术介入,社区协调街道建设局工程师出具房屋结构安全报告,明确整改方案;接着,法律支撑,邀请律师解读《民法典》相邻权条款,明确业主装修权与共同利益边界;最后,情感联结,调解员通过多次“茶话会”化解物业与业主隔阂,促成施工方承诺降噪施工并赔偿受损住户3000元。
代际传承中的治理温度
团队观察到社区调解队伍的“青蓝工程”:入职刚满一年的新人社工,在老社工指导下从处理宠物扰民投诉起步,逐步掌握“共情话术”化解广场舞噪音纠纷。“调解不是说服,而是找到利益最大公约数,”新人社工分享道。在近期一例垃圾堆放纠纷中,她通过“子女劝说+商户签约”组合拳,成功化解居民与商户的长期矛盾。泛黄的“调解手札”里,既有法律条文摘录,更记录着“王阿姨怕吵但爱花”的个性化备注,生动诠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治理智慧。
▲图为实践团在南环社区合影
这场调研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四心工作法”到“社情民意联系日”,从法律顾问驻点到社工包干走访,南环三社用“绣花功夫”织就基层治理网络,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写下生动注脚。正如调解员所言:“调解桌上的茶水温差里,藏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