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李聪、赵佳雨) 近日,石河子大学“寻访兵团故事”实践团的14名师生,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他们与老军垦、基层干部、教育工作者及青年代表深度交流,从口述史调研到实地探访,从故事提炼到艺术创作,实践团用青春脚步丈量戍边热土,以赤诚之心感悟兵团精神,在行走与思考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一八五团“西北之北”地标合照 董金贺供图
三代坚守,岁月长卷里的戍边史诗
在一八五团的戈壁与绿洲间,四代人的故事串联起一部生动的戍边史诗,其中三代人的坚守尤为撼动人心。
“1958年从武汉来时,想着支边三年就回家,没想到一扎就是67年。”84岁的军垦一代刘树明,在窗明几净的家中,轻抚布满老茧的手掌——那是岁月的勋章。他的足迹遍布多个团场,开荒拓土,为抗洪战士备餐,更在肆虐的“小咬”中顽强作业,硬是将盐碱滩犁成沃野。望着窗外葱茏的庄稼,老人欣慰道:“守着这份业,值!”
图为队员在刘树明家中与他交流访谈 董金贺供图
军垦二代赵焕春的故事,总与1988年的洪水紧紧相连。在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里,这位当年抗洪三等功的唯一幸存者,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声音依然带着激动:“那会儿水势太急,不架索道,对岸的人跟物资就全完了。跳上筏子的时候,头被砸得流血也顾不上,心里就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最终,他们用60多米的空中索道守住了阵地,而这段故事,如今成了纪念馆里最动人的篇章。
图为队员在团部文化馆与赵焕春交流访谈 董金贺供图
“老师是良心活,得把兵团精神种进孩子们心里。”这是军垦二代、退休教师张广泉常挂在嘴边的话。1983年扎根团场,他深耕教育三十余载,那张“乡村学校从教30年”证书,见证了他教授语数、推广农技,甚至将乒乓队员送入名校的历程。他总在课堂上讲老军垦的故事:“零下40度修水渠,十字镐下去就一个白点,却挖出了希望。”如今,他的儿女一个回疆任职,一个坚守维稳一线,正如他期盼的那样,把根扎在了边疆。
图为张广泉老师荣誉证书 董金贺供图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军垦三代彭婉的话语中,道出家族与土地的深厚羁绊。姑奶奶用铁锹当碗喝野菜汤,父亲带人义务修渠筑路,而她童年记忆里,是姐姐踩着父亲在没膝积雪中开辟的路上学,是自己每月带饼子咸菜往返学校。如今,柏油路穿团而过,边民补贴、"三支一扶"政策吸引着年轻人,彭婉也成了守护85.4公里边境线的一员,“界碑旁的家,正越来越兴旺”。
图为在彭婉家中与她交流访谈 董金贺供图
实地探访,平凡坚守铸就精神高地
在一八五团副政委周小斌的带领下,实践团师生走进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白沙湖景区与西北第一连“西北之北”地标,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对兵团精神的理解。
军武哨所内,“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是马军武与妻子坚守数十年的地方,墙上巡逻照片、磨旧的望远镜,无声诉说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日常。“每天巡逻20公里,风雨无阻,这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周小斌的话语让同学们明白,坚守就是在平凡日子里的日复一日。
图为队员在军武哨所前的合影
抗洪守土纪念馆里,赵焕春的事迹通过照片铺展。绷直的索道钢丝、麻袋筑起的长堤,虽是无言的瞬间,却承载着岁月的千钧重量。实践团成员宋若西久久凝视,眼眶泛红:“课本里的‘艰苦奋斗’总觉得远,在这里,它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前辈足迹,是他们一步步走出的真实历程。”
白沙湖景区的金黄芦苇与湛蓝湖水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戈壁荒滩。前辈们种的防护林,如今成了生态屏障,也成了富民的旅游资源。而在“西北之北”的地标旁,同学们望着远处的额尔齐斯河静静流淌,岸边的防护林如哨兵挺立,忽然读懂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意。
青春接力,兵团故事焕发时代新声
实践团的师生们没有止步于记录与感悟,更用心将采集到的鲜活故事转化为可传播、能延续的精神载体。
20 余小时的影像素材被精心梳理,师生们在国家一级演员王东教授的指导下,以团队既有的获奖剧目《绿色的守望者》《军令入骨》等为基础,将本次口述史调研中挖掘的鲜活故事巧妙融入其中,拓展出新的剧情单元与情景短剧。排练厅里,同学们一遍遍揣摩角色的语气、动作,力求让观众透过表演,感受那份源自心底的赤诚。
图为王东教授在剧院指导队员排练情景剧 董金贺供图
同时,实践团策划举办 “兵团故事我来讲”比赛,特邀团场的小朋友参与。“让孩子们讲长辈的故事,既锻炼表达,更让红色基因扎根心田。”指导老师介绍。目前已有10名孩子报名,他们正学习整理素材,准备将老军垦的奋斗史、身边榜样的青春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地窝子”里的第一缕炊烟,到巡边路上的晨露脚印;从“人在阵地在”的震天呐喊,到“生态富民路”的穿梭车流,一八五团的故事在时光中生长。正如师生们在“西北之北”地标前合影时涌动的热流,兵团精神从非博物馆的尘封标本,而是在代代相传中愈发蓬勃的“活着的信仰”。当青春力量接过接力棒,这份跨越三代的坚守,正化为新时代戍边路上最动人的青春注脚,在风中、在土里、在每颗滚烫的心里,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