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不允许你没吃过斗门这些非遗美食!

2025-07-15 01:12 来源:中教网  蒋优优   阅读 595
21
分享

 在珠海斗门里,藏着一批被时光浸润的非遗美食。它们是祖辈手艺的延续,是乡土味道的坚守,更是央视镜头下闪耀的岭南风味。今天,千萃百炼队员们走进斗门,解锁这三道刻在骨子里的美味密码。

斗门大赤坎村的荔枝柴叉烧——凭借独特风味登上CCTV2的舞台。这道被列入非遗的美味,藏着一个坚守百年的秘密,那就是,用荔枝柴慢火烤制。

▲烤制叉烧

穿过热闹的强盛酒楼,沿着石板路走进大赤坎村,你会发现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往传统小作坊里看,会看见几口黑黢黢的大炉子正冒着袅袅炊烟,炉底荔枝柴噼啪作响,火焰舔舐着挂架上的五花肉。令人不禁发出“哇塞”的感叹。"荔枝柴的果香能渗进肉里,这手艺传了三代,变不得。"酒楼老板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是对传统的“执着”。

▲刚出炉的叉烧

新鲜猪肉经秘制酱料腌制12小时后,挂入炉中接受荔枝柴的"洗礼"。柴火的温度慢慢炙烤,肉汁在表皮凝成琥珀色的焦香,切开时油脂滋滋作响,入口先是焦糖的甜,再是肉质的嫩,最后余味里竟有一丝荔枝的清甜。从酒楼到老店,从餐桌到作坊,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那口柴火慢煨的初心。

▲采访酒楼老板

如果说叉烧是烈火烹油的热烈,那鸭扎包便是细工慢作的温柔。在斗门,这道看似朴素的小吃,藏着传承人手把手教的"独家秘籍"。

▲鸭扎包

"三个鸭翅、一对鸭脚、一个鸭下巴,少一样都不成型。"传承人边说边示范,只见她将腊肉的咸香、鸭肝的醇厚裹进鸭杂之间,再用韧性十足的鸭肠层层缠绕。"捆的时候要松紧刚好,太紧会烂,太松会散。"大家边看传承人制作鸭扎包,边听她的讲解,边跟着学了半晌,才勉强完成一个"歪瓜裂枣"的作品,而传承人手下的鸭扎包,个个饱满周正,像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制作鸭扎包

捆好的鸭扎包下锅慢煮,鸭肠的胶质慢慢融入食材,咬开时鸭翅的嫩、鸭肝的绵、腊肉的香在嘴里炸开,卤汁的鲜甜更是渗进每一丝纤维。最后在店铺前留下了一张合照,手里还留着鸭油的香气——这大概就是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和传承人的合影

在斗门的老作坊里,磨豆子的石磨还在转。老板耐心地教大家:"推磨要用巧劲,太急了出浆粗,太慢了出浆少。"看着黄豆在水中渐渐化作乳白的豆浆,再点入石膏凝结成块,才算懂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真谛。

▲非遗豆腐花前期磨制

盛一碗刚做好的豆腐花,不用多余的糖,单是本身的豆香就足够动人。勺挖下去质地厚实却颤巍巍的,入口滑过舌尖,像一团温柔的云,带着淡淡的清甜,瞬间抚平夏日的燥热。

▲豆香十足的豆腐花

接着,他们还前往了益和楼观看咸水角的制作,在益和楼的厨房里,师傅正手法娴熟地捏着咸水角。金黄的面团裹上鲜笋、肉末、虾米调成的馅料,搓成半月形,下锅蒸至膨胀。刚出锅的咸水角像个圆滚滚的金元宝,咬开时软软糯糯,一个字“绝”!这,是斗门老街坊最爱的下午茶。

▲制作咸水角

从荔枝柴的烟火到鸭扎包的巧思,从豆腐花的嫩滑到咸水角的糯香,斗门的非遗美食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文物",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滋味。它们在灶台边、在石磨旁、在传承人布满老茧的手里,续写着属于岭南的味觉传奇。来斗门吧,让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味道,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舌尖上的非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