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4日讯(通讯员:张福利 黎善江 罗瑶 刘瑞瑜)带着助农的热忱与服务乡村的初心,7 月 9 日至 10 日,湖南信息学院 “三原色” 暑期实践团深入浏阳市永和镇,开展 “绿色支农” 行动。从探访农家甄选优品,到紧锣密鼓筹备助农直播,团队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产业,让古法手作的乡土风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刘阳 摄)
7 月 9 日,“三原色”暑期社会实践团首站走进永和镇的农家小院,为助农直播种下 “选品” 的种子。在一处爬满丝瓜藤的院落里,一对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热情迎接了他们。阳光透过木窗棂,洒在院子里整齐排列的竹匾上,野生酸枣坨、杨梅干、李子干在竹匾中泛着自然的光泽。“这些果子都是屋后山上摘的,或是自家园子结的,没打一点农药。” 爷爷指着竹匾介绍道。奶奶则拉起实践团成员的手,细数制作工序:“酸枣要选颗粒饱满的,清洗得用山泉水冲三遍;熬煮时得用柴火慢慢炖,火大了就糊了;晾晒更得看天,要晒足3-4天,少一天都没这韧劲。”
(刘瑞瑜 摄)
实践团成员们戴上手套,拿起一块酸枣坨仔细查看:棕褐色的果肉里嵌着细碎的果核,捏起来软硬适中,尝一口,酸中带甜,余味清香。“真没加防腐剂?” 有志愿者轻声问道,奶奶立刻提高了音量:“不加!加了就不是这个味了!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做,靠的就是良心!”话语间的坚定,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在选品笔记上郑重写下 “纯天然、纯手工、零添加” 的标注。
(刘阳 刘瑞瑜 摄)
(刘瑞瑜 摄)
7 月 10 日,“三原色”暑期社会实践团进入直播筹备攻坚阶段。经过对品相、口感、制作工艺的综合评估,最终确定酸枣坨、李子干、杨梅干、苦瓜干、辣椒干为直播主打品类。
(吉莹莹 摄)
直播场地选址在一家农庄的庭院,“三原色”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人擦拭长桌作为展台,将这几种产品按 “酸甜”、“咸香” 分类摆放,有人调试灯光,用暖光突出李子干的橙黄色泽,用冷光凸显辣椒干的鲜红;有人拿着手机试播,反复调整角度,确保镜头能清晰呈现酸枣坨的饱满颗粒和苦瓜干的自然褶皱。试播中,实践团成员李俊杰对着镜头介绍:“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永和镇爷爷奶奶用太阳晒出来的酸枣糕,每一口都是山野的味道……” 话音刚落,同伴提醒:“多讲讲制作时的故事,更能打动人。” 于是,小李重新准备直播文稿,加入了 “晒足3-4天”“山泉水清洗” 等细节,让产品更具温度。
(吉莹莹 摄)
夜幕降临,直播场地的灯光依旧明亮。志愿者们对着清单逐项核对:设备电量满格、产品备货充足、流程脚本熟悉…… 一切就绪,只待次日直播开启。“让好产品有好销路,让农人劳有所得,这就是我们支农的意义。” 实践团成员的话语里,满是对助农直播的期待。据悉,这场 “匠心永和・山野馈赠” 助农直播将通过团队抖音账号开播,让永和镇的 “古法风味” 顺着网线,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李乔英 摄)
7月11日傍晚,“匠心永和・山野馈赠”助农直播准时开播。直播间里,志愿者们将镜头对准精心摆放的酸枣坨、李子干等产品,结合前期探访的细节,向观众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酸枣坨来自一位退伍老兵家,他用山间野果熬制,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古法手艺,每一块都凝聚着阳光与匠心。”主播拿起一块酸枣糕轻轻掰开,韧劲十足的拉丝在灯光下晶莹透亮,引得评论区纷纷留言询问。
(刘瑞瑜 摄)
直播过程中,运营团队实时回复观众疑问,展示产品细节与制作环境图片。退伍爷爷捞李子的满手老茧照片、奶奶晾晒果干的竹匾场景,让网友们感受到手工制作的温度。这场持续1.5小时的直播,收获4.6万点赞,300余条热评中满是对“零添加”“纯手工”的认可。
随着最后一份订单确认,首播圆满落幕。实践团成员看着后台数据,难掩喜悦:“不仅帮爷爷奶奶卖出了货,更让更多人知道了永和镇的好味道。”暮色中的庭院里,志愿者们收拾着设备,身后的青山仿佛也带着笑意——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碰撞,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罗瑶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