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智艇探田畴,科技为农“赋新能”

2025-07-14 14:5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575
19
分享

七月的霍邱县孟集镇,骄阳炙烤着连片的稻田,泥土的芬芳里藏着丰收的期盼。7月3日清晨,安徽新华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师生踏上前往霍邱县孟集镇的路,他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艇,要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一场科技助农的实践。这支由2名专业教师和7名学生组成的队伍,涵盖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带着扎实的技术储备,准备用智慧破解农耕难题。

上午,团队刚抵达孟集镇,就与当地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围绕虾田稻耕种模式展开讨论。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优势显著:水稻无需打农药,小龙虾以虫为食,虾粪还能肥田,不仅实现了增收,产出的绿色大米和小龙虾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收益远高于传统种植模式。不过,虾田稻种植也存在不少挑战:虾田对水质、水位要求更高,管理需更精细,而且施肥、换水等农活对劳动力需求较大,这让以留守老人为主的种植户倍感吃力。讨论中,团队成员一边快速记录,一边不时插话追问细节,笔记本上不仅记下了农业生产的痛点与诉求,也留下了虾田稻带来的增收希望。

图1 团队与村民展开交谈

午后的稻田边,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将智能无人艇从箱子里取出,银白色的艇身搭载着传感器和操作面板,在阳光下闪着科技的光芒。“这玩意儿真能在水里干活?”有村民忍不住上前打量。随着一声“准备启动”,无人艇缓缓滑入稻田水域,按照预设路线平稳行驶,艇身下方的施肥装置均匀地将肥料撒入田中。“快看,每一行都撒得一样宽!”“这速度,抵得上三个壮劳力了!”村民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团队成员介绍,无人艇 “采用双体仿生设计,稳定性更强,“采用离心抛洒投料方式,通过调节变频调速盘调节抛洒转速,实现饵料粒径分级适配,投料效率效率高达80%,结合船载太阳能板加锂电池供电系统,能耗比传统燃油机械降低40%”

图2 无人艇下水工作

为了摸清智能农机在乡村的推广“堵点”,团队兵分几路,走进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一张张问卷、一次次攀谈,勾勒出当地农机使用的真实图景:80%以上农户期待科技助力,但价格高、操作难、售后弱成了“拦路虎” 。

图3 同学们走访调研

夕阳西下,稻田被染成金黄色。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整理数据,结合白天的调研结果讨论改进方案。他们认为需要把操作界面改得更简单,像老年机一样容易上手;可以和镇农机站合作,培训当地技术员负责售后,让农户有问题能随时找到人;还得帮村里整理一份政策补贴指南,用大白话写清楚申请流程。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想法,很快形成了初步方案。

离开前,团队与村民们在稻田边合影,智能无人艇安静地泊在一旁,成了照片里最特别的“成员”。村民们握着队员的手说:“盼着你们下次带着更棒的机器来!”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更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助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农户期待的眼神里,落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

图4 同学们与村民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