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学子推普进乡村 语言赋能振兴路

2025-07-12 20:54 来源:中教网  耿子琛   阅读 8.2千
267
分享

中教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耿子琛)2025年7月2日至11日,河南理工大学“语润磨庄,普筑乡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深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乡磨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立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联合当地教育部门与乡政府,通过方言采样、趣味课堂、深度访谈等形式,聚焦村民普通话声调混淆、方言惯性等实际问题,在幼儿园、小学及村户间探索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清华学子的方言情结:推普不能“一刀切”

“说方言不会不好意思,反而是展示咱焦作特色的好机会!”面对服务队的访谈,从磨庄村走出的清华大学学子党祖政分享了他的见解。他坦言当前推普难点在于中老年群体学习意愿相对较弱,“但在电商带货、文旅这些关键场合,要想让咱的‘四股弦’等非遗‘走出去’,普通话是‘硬通货’。”党祖政强调,推普不能“一刀切”,要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文化价值间找到平衡点,“方言里藏着古汉语的秘密,是文化研究的宝库。”他建议推广工作需精准对接政府资源,营造长效语言环境。这一观点在村老干部刘娥身上得到印证,她起初认为“学普通话是年轻人的事”,但看到同村人用普通话直播卖特产增收后想法转变:“现在得行动起来了!”

图为服务队队员采访清华大学学子党祖政(左一)解析方言存续与推普意义。(谷朝静  摄)

幼儿园里的语言种子:童声童语筑基础

7月7日,服务队将推普课堂“搬”进小董乡红太阳幼儿园。活动以“童言童语讲普通话,大手小手共筑语言桥”为主题,志愿者们通过声母卡片游戏、趣味故事分享、互动儿歌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感受普通话魅力。“3到6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普通话的规范学习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语言逻辑。”园长王红梅向服务队介绍,“你看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有的还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发音含糊,现在不仅能流畅朗读儿歌,还会纠正家长的‘方言普通话’。”她特别赞赏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青春能量”,认为他们“懂孩子的心理,会用动画配音、手势舞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并期待未来与高校开展更多合作,将普通话推广纳入日常课程体系。

图为队员孙淑玟(右一)在红太阳幼儿园用声母卡片引导幼儿区分“f/h”发音。(谷朝静 摄)

小学课堂的推普热浪:绕口令点燃求知欲

赤日炎炎,磨庄小学的教室里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热情。7月8日,服务队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系统的普通话趣味课堂。活动伊始,队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对于联结人心、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绕口令挑战环节瞬间点燃全场,《四是四,十是十》字字铿锵,《化肥会挥发》精准“狙击”方言中常见的“f”、“h”发音混淆。孩子们跃跃欲试,教室里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笑声与较劲声交织。针对日常高频误读,队员们精心设计“易错字词辨析”环节,清晰讲解“氛围”不读“fèn围”、“模样”不读“mú样”等要点。读书分享会上,《西游记》的神魔世界、《哈利波特》的魔法之旅吸引着孩子们,他们争先恐后举手分享,普通话成为他们表达心中热爱、触摸广阔世界的翅膀。活动尾声,师生协力绘制的“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主题黑板报,成为酷暑之日推普热忱的生动见证。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磨庄小学开展绕口令挑战趣味语言游戏。(郑伊蕊  摄)

调研助力:解码语言密码,服务乡村振兴

贯穿活动始终的是扎实的语言调研。服务队成员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特长,携带《语言使用状况问卷》,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方言样本采集和语音偏误记录。在红太阳幼儿园,队员们录制了儿童方言儿歌与普通话跟读对比音频,着手建立方言传承数据库。在磨庄小学,语文老师分享了将普通话与方言对比教学的“妙招”:“比如‘吃饭’,我们会告诉孩子们,焦作说‘吃饭’,广东却叫‘食饭’。”这种教学既帮助孩子掌握标准用语,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村干部刘娥向队员展示方言会议记录本时指出:“年轻人记成普通话常漏关键信息!”凸显了基层工作中精准语言转换的必要性。累计完成的300份有效问卷,为系统解析当地推普瓶颈(如中老年声调混淆、青少年方言惯性)和提出优化路径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田间地头采访老乡常用语。(谷朝静  摄)

图为活动结束后“语润磨庄,普筑乡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合影留念。(程心语 摄) 十天的实践,从清华学子深邃的语言文化思考,到村民因“直播带货”萌生的学习动力,再到幼儿园的童声矫正与小学课堂的推普热浪,河南理工大学学子们清晰地描绘出一条磨庄村的推普路径:推广普通话,绝非抹去乡音的底色,而是在“乡音”与“国音”之间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声”桥。这座桥,让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更顺畅地涌入乡村,稳稳托起乡亲们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为乡村振兴铺设着“听得见”的发展通途。

撰文 | 耿子琛

图片 | 谷朝静

审核 | 刘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