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对话“稻香上陵”项目负责人,解码上陵村乡村振兴的密码

2025-07-12 16:01 来源:中教网  叶时彤   阅读 6.6千
216
分享

中教网7月12日讯(通讯员 王刘榆) 7月11日,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鹭岛拓锦,乡野耕新”实践队踏上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的土地,以“深入访谈+文创宣传”为抓手,通过采访文旅项目负责人、与游客交谈等形式,深度调研当地的振兴发展,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乡村实践答卷。

乡村蝶变:从“闲置农田”到“生态社群”的振兴密码

上午,实践队员们采访“稻香上陵”文旅项目负责人刘胜海,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被“汽车尾气与矿泉水瓶”标记的普通村落,短短几年间,便接连摘下“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厦门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等桂冠,其蜕变的背后,是对乡村发展的深刻洞察。他表示,“乡村振兴不是拍脑袋的空想,得顺应天时、借助地利、凝聚人和。”上陵村的转折,正是始于对三大发展要素的精准把握。

所谓“天时”,是疫情后悄然转变的消费趋势。城市生活受限,人们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愈发强烈,对自然的短途、高频、深度体验成为新潮流。上陵村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启动了农田活化计划,让沉寂的土地成为城市居民逃离喧嚣的“治愈空间”。而“地利”则藏在上陵村的区位坐标里。上陵村处于厦门“一小时度假圈”的核心范围,亦位于“初心之路”红色旅游路线上。这种“离尘不离城”的地理优势,让它既避开了热门景区的拥挤,又能便捷承接城市消费力。更关键的是“人和”的凝聚。村两委强烈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全村上下同心同德、各尽其责,成了项目推进最坚实的基石。

以水稻为IP,上陵村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农旅融合之路。实践队走访发现,稻田被划分为拍照打卡、亲子实践和农产品种植区域,满足多元需求。这种“四季有景、全年可玩”的模式,让村集体年收入从原先的10-20万元跃升至60多万元,更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我们的规划远不止于此。”刘总指向稻田尽头的一片空地,那里正进行着基础施工。项目分三期推进,建设山禾宿集、稻米博物馆、数字游民公社、活化明代古窑遗址等等,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样本。“我们想打造的不是景区,是有温度的美好乡村生态社区。”刘总强调,“游客来这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参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能和村民一起吃饭聊天,这种有温度的联结,才是乡村真正的生命力。”

▲图为“鹭岛拓锦,乡野耕新”实践队采访稻香上陵项目负责人刘胜海

文创传情:医学生的“乡土表达”与服务初

午后游客增多,实践队分发融入上陵村全景和口腔医学院三下乡元素的文创扇子作为宣传,既以生动视觉展现乡村灵韵,又传递出青年学子扎根实践的初心。短短一日的调研互动,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从模糊概念变为鲜活图景,更真切体悟到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的深层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们设计的文创扇子

乡村振兴既要让产业扎根土地,更要致力于守护人的健康与幸福。上陵村的蓬勃发展让队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模样。实践队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实践感悟,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