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上,于都县银坑镇犹如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这里不仅有竹篙寨的险峻、毛泽东旧居的简朴、八一旧址的庄严,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025年7月1日,在党的104岁生日这个特殊日子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走进银坑镇,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之路。
峭壁上的革命堡垒:天然屏障中的“红军兵工厂”竹篙寨。竹篙寨,位于银坑镇年丰村。1928年,于都县党组织选中竹篙寨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岩洞,在此秘密建立红军后方军械所。这里是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重要军事要塞,也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游击队的隐蔽据点。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石阶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但山崖上残留的防御工事仍清晰可见。站在寨顶俯瞰,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洞内幽深曲折的巷道成为存放枪支弹药、兵工设备的绝佳场所,岩壁上至今仍留有当年炮弹击打的痕迹。在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的艰苦岁月里,当地群众以砍柴、赶集为掩护,冒险将搜集到的弹壳、钢铁送入洞中,支援红军维修武器。红军战士就是在这险峻的山岭间与敌人周旋,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今,寨内仍保留着红军哨所、战壕等遗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站在竹篙寨的制高点,山风呼啸,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的呐喊。这片土地,见证了革命者的智慧与勇气,也提醒着新时代青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永远是前行的力量。
图为林爷爷讲解竹篙寨的红色故事。罗轶恒 供图
跨越时空的誓言:从竹篙寨旧版入党誓词看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守。走进竹篙寨,泛黄的旧版入党誓词静静陈列,与如今的入党誓词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份誓词,跨越近百年时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沧桑巨变,却始终传递着同样的精神内核——忠诚、奉献与信仰。“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短短24字,却字字铿锵。简练又充满力量。这一版本的誓词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环境极其险恶,党员随时面临被捕、牺牲的危险。因此,誓词特别强调“牺牲个人”“永不叛党”,凸显了革命年代党员对组织的绝对忠诚和随时准备献身的决心。如今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不仅保留了“严守纪律”“永不叛党”等核心要求,还增加了“履行党员义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等表述,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拓展,更加强调党员的主动担当和终身信仰。
图为竹篙寨内陈列的旧版入党誓词。陈佳莹 供图
平安毛泽东旧居:一盏油灯映初心。在银坑镇窑前村,有一座朴素的客家老屋,这里是毛泽东同志1932年在于都开展调查研究时的临时住所。旧居陈设极为简朴,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一盏油灯,便是全部家当。“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盏油灯下,撰写调查报告,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讲解员动情地说。正是在银坑的这段日子里,毛泽东深入群众,了解苏区实际情况,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旧居的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与当地农民座谈的老照片。照片中,毛泽东身穿粗布衣裳,与老乡们促膝长谈。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走进这间屋子,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实践队队员徐萌感慨道,“老一辈革命家的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图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严轶娴 供图
青春使命勇担当,红色基因永流传:实践感悟。站在银坑镇这片红色沃土上,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令人心潮澎湃。从竹篙寨的险峻岩洞到毛泽东旧居的昏黄油灯,从泛黄的入党誓词到鲜红的八一旗帜,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用脚步丈量这片红色土地,更要用心灵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党的104岁生日这个特殊时刻,实践队队员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革命传统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新时代青年需将红色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前进动力。既要当好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更要做好红色精神的践行者,在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中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光荣篇章。(供稿:严轶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