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观震纪念馆忆往昔 承救灾精神启新程

2025-07-11 15:30 来源:中教网    阅读 885
29
分享

7月10日下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尔玛传薪火,羌风筑梦行”民族文化队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参观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此次参观旨在让学生们铭记历史,深刻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观青铜浮雕忆全程睹震后遗迹感残酷

步入纪念馆,“山川永纪”四个大字庄严肃穆,与之相对的青铜浮雕以震撼的视觉语言再现了从地震突发到八方救援、重建家园的全过程。

在断裂带沙盘展区,红色标注的极重灾区与罗马数字标示的地震密度,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的破坏力。当讲解员将指针拨向14时28分,破碎的时钟装置与展厅内损毁的汽车残骸,瞬间将所有人带回那个地动山摇的时刻。

在“生命之光”展区,队员们了解到都江堰教师赵建中在废墟中寻找儿子两天两夜的故事。“他最终只能亲手为遇难的孩子换上干净校服……”讲解员哽咽的叙述令在场队员潸然泪下。

陈列柜中四双按家庭组合展示的鞋子——父亲的皮鞋、母亲的布鞋、孩子的运动鞋与老人的棉鞋,以最朴素的形态揭示了灾难对普通家庭的致命打击。

实践队重点调研了“振兴之路”专题展,通过对比震前震后的遥感影像、援建项目沙盘,深刻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

军民同心抗大灾举国协力建家园

2008年5月18日,胡锦涛同志迅速来到地震现场,温家宝同志也紧急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党中央迅速决策,全面实行抗震救灾行动。在这场与灾难的抗争中,基层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与互救。

"这是空降兵十五勇士的降落伞,"讲解员指着一件特殊展品说道,"他们在无地面引导、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5000米高空实施盲降。"展馆内,声波探测仪、破拆工具等救援装备静静陈列,诉说着那段与死神赛跑的岁月。

队员们注意到一组特殊数据:在震后8天,救援人员仍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这突破了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理论极限,"队员们感慨,"是无数救援人员用双手刨出的生命奇迹。"

唐家山堰塞湖的立体沙盘前,队员们驻足良久。"当时堰塞湖水位每小时上涨1米,"讲解员介绍,"专家组乘直升机抵达后,仅用7天就完成泄洪通道开挖。"沙盘旁展示的施工图纸和抢险工具,见证了这一工程奇迹。

在"对口援建"展区,山东省援建北川的规划图格外醒目。"我们不仅重建房屋,更重建希望,"展板上的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特别设立的"非遗保护"专区,展示了绵竹年画等传统文化在重建中得到传承发展的历程。

在英烈纪念墙前,队员们肃立默哀。纪念馆中央的"希望之树"雕塑,与四周重建新貌的油画相映生辉,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献花寄哀思铭志践初心

队员们在参观结束后,举行了献花活动,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表达深切的缅怀和敬意。

此次参观活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人类的坚韧。他们表示,将把在纪念馆所感受到的抗震救灾精神铭记于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何婧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