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长征途中中医药救死扶伤的伟大贡献,赓续“红色药箱”的智慧与精神,7月7日,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药铸初心 青春匠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开展了一场以“红色药箱”为主题的长征医药历史研学活动。
石厢子,位于川南门户叙永县城南79千米处(今石厢子彝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赤水河畔,南与贵州七星关区毗邻,西与云南威信县接壤,“雄鸡报晓,三省可闻”,故有“鸡鸣三省”之称。
在石厢子红军长征纪念园,泛黄的行军地图、磨损的绑腿带、锈迹斑斑的药碾子将成员们带回1935年。讲解员王建群指着中央领导人曾使用的八仙桌介绍:“这就是当年的‘指挥台’,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彻夜研究战略地图。”成员们驻足凝视桌面的斑驳痕迹,深感历史的厚重,有同学感叹:“课本里的‘转折关头’,原来如此真切。”
走进中央红色医院陈列馆,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揭示了长征途中红军缺医少药的困境及中医药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解员生动讲述:生姜、辣椒用于御寒,针刺穴位治疗疟疾,锅底灰对抗痢疾……这些因陋就简的中医疗法,有效保存了革命力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征程的艰辛。
实践团还专程拜访了72岁的老党员、红色讲解员叶顶文。在他简朴的家中,叶老深情回忆:“红军总部进驻时,盘尼西林等西药极其稀缺。军医们因地制宜,巧妙运用云南三七、贵州天麻、四川黄连等当地中草药,配制消炎止血方剂,成功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包括后来的重要指战员。”这鲜活的“百姓记忆”让同学们深受触动,有同学分享感悟:“原来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革命年代竟能迸发如此强大的力量。”
追寻先辈足迹,接受思想洗礼。本次红色研学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了长征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必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张茂可 朱富华 杨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