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新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7日赴蚌埠禾泉小镇进行深入调研,蚌埠市禾泉小镇与蚌埠市博物馆、龙子湖、张公山、花鼓灯嘉年华并列为蚌埠仅有的5家4A级景区,以“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三大文化板块助力乡村振兴。
革命信仰,红色蚌埠,党史纪念馆赋能蚌埠乡村振兴新篇章
蚌埠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党史学习纪念馆、革命遗址公园等红色IP,以创新思维、红色文化激活传统乡村文旅。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其核心亮点党史纪念馆,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在党史纪念馆,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形式,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感悟初心使命。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多个主题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实物展品、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载,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共党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实践智慧和价值理念,对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指引和资源支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蚌埠的红色文旅通过深挖党史资源、创新呈现形式,成功将革命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团队后续将梳理红色文旅与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打造“红色引领、文旅兴村”的蚌埠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图为调研团队在禾泉小镇党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非遗文化,禾泉小镇,植物拓印工坊赋能蚌埠乡村振兴新篇章
蚌埠市禾泉小镇近年来通过创新非遗体验项目,为传统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其特色项目“植物拓印非遗工坊”,以破圈思维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使用艾草、枫叶、野菊等乡土植物,将其排列于棉布上,覆以胶带后以小槌轻敲。随着“咚咚”的韵律,叶片汁液渗入织物,形成青绿相间的自然画卷。植物拓印工坊通过“草木为媒、锤槌为笔”的互动形式,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文旅产品。团队成员在绿意盎然的田园课堂中,切身感受到这一项目如何以低成本、高体验度的方式吸引游客,同时带动当地植物资源与手工艺品的价值提升。正如团队总结:“植物拓印是大地写给布帛的情书,每一片拓印的叶子,都是乡村振兴的绿色指纹。”团队将整理调研素材,提炼植物拓印工坊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上的三重价值,为蚌埠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非遗+生态”样板案例。
▲图为调研团队在禾泉小镇非遗制作工坊进行参观学习
生态画卷,禾泉小镇,米粒花世界赋能蚌埠乡村振兴新篇章
蚌埠市禾泉小镇设置了“普吉岛露营地”“野人部落”“鹿儿岛”等热门IP,以破圈思维充实传统乡村文旅。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其核心亮点“米粒花世界”项目下的鹿儿岛与仙人掌花园两大特色区域,切身感受生态文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在鹿儿岛,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拍摄记录下鹿群嬉戏、切身体会与鹿群互动,深刻体会到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可行路径。在仙人掌花园,团队成员用镜头捕捉下仙人掌的奇特造型以及园丁精心养护的细节,记录下这片“沙漠绿洲”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米粒花世界”项目通过精心打造鹿儿岛、仙人掌花园等差异化、高品质的生态文旅产品,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团队后续将整理调研素材与成果,为推广这一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蚌埠样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调研团队在禾泉小镇鹿儿岛内进行参观学习
通过上述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文化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因素,其在乡村振兴中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所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模板必然少不了“文化赋能”板块,调研团队将深入构建乡村振兴的文化模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