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7月3日,巢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农创协同发展,乡创势能奔涌”实践团赴凤阳县小岗村开展调研活动,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青春对话改革亲历者 大学生聆听小岗村"红手印"故事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金昌食府"院内,巢湖学院“农创协同发展,乡创势能奔涌”实践团怀着崇敬与学习之心围坐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身旁,聆听46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壮举。这是该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课,通过亲历者口述还原改革开放历史现场。
实践团对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先生进行了专题采访,聆听他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严老先生深情回忆了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改革壮举以及改革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在访谈中,他详细讲述了从集体生产到家庭联产的转型故事,强调“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小岗精神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不时主动提问互动,通过鲜活的历史细节深刻感悟到改革先驱的智慧与勇气。此次采访不仅收集了一手口述史料,更让青年学子们坚定了赓续改革基因、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与严金昌老人交流
“从生死契约到土地确权,读懂了改革就是为百姓谋幸福的真谛。”实践团团长感慨。这场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对话,让青年们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小岗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不怕困难,勇担使命。
传承先锋精神,勇担时代重任
实践团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详细了解了他在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推动农村改革的感人事迹,包括带领村民实施土地承包、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案例。在陈列馆内,全体人员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忠诚信仰”“实干担当”“公仆情怀”“精神永续”四大展区。展区内的照片资料生动再现了沈浩同志作为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扎根小岗村六年,带领村民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推动改革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纪录片,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沈浩同志无私奉献、扎根基层的先锋精神,内心深受鼓舞。这次参观不仅重温了改革历程,更强化了实践团成员的责任担当,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看陈列馆内模型
走进历史深处,感悟改革初心
为深入理解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历程与深刻内涵,实践团又走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在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珍贵图片前驻足凝望。全体人员依次参观了“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引领·振兴”等主题展区。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复原场景和实物展陈,深入了解了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展馆内按原样复制的茅草屋、斑驳的“生死契约”和反映小岗村沧桑巨变的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从“吃不饱饭”到“迈开改革第一步”的历史性转折,纪念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改革壮举。讲解员深情讲述:“这18个红手印不仅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更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是历史的见证。”
图为实践团去参观大包干纪念馆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是一场精神洗礼,更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一次深刻致敬。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深刻学习小岗精神,把从这段旅程所学到的东西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之后的工作与学习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小岗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芒。未来,青年学子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赋能乡村,让‘红手印'的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更多小岗故事。(文/吴佳怡 图/蒋王地 孙子怡 初审/王睿 终审/许康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