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红烛播撒理性种,核光点亮青春认知 ——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核光”宣讲团为中学生揭开辐射科学面纱

2025-09-27 22:42 来源:中教网  安珂雨   阅读 1.0万
329
分享

通讯员 安珂雨 姬子彤 呼子清 闫琳珂)“核辐射”,这三个字一出现,往往伴随着紧张与神秘。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爆炸的蘑菇云、荒废的城市,或是穿着防护服的身影。然而,核辐射真的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可怕吗?它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它?

2025年9月24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红烛核光”志愿宣讲团走进了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他们以“生活中的核辐射”为题,为五十多名正值求知年华的中学生,开启了一趟别开生面的科学认知之旅。在四十分钟的时光里,“核”这个字眼,悄然褪去了冰冷与遥远的外衣,化作我们抬头可见的阳光,田间生长的水稻,乃至一个代表着安全与进步的、温暖而真诚的微笑。

陕西师范大学 “红烛核光” 志愿宣讲团,是一支由满怀理想与激情的青年学子组成的志愿队伍,以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播撒科技报国种子” 为核心使命,致力于面向青少年开展沉浸式、趣味化的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宣讲。

破除迷思: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辐射”并不可怕

图为宣讲人讲解生活中的辐射现场(呼子清供图)

“同学们,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透过窗户洒在脸上的阳光——是不是很温暖?”宣讲人姬子彤用这样一个充满体验感的邀请,开启了探索之旅。当同学们重新睁开双眼,她微笑着说:“这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光和热,正是太阳向我们地球传递的辐射。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是离我们最近、最亲切的辐射源。”

宇宙射线、建筑材料、甚至我们身体内的钾-40,都在进行着微弱的辐射。为了让概念更直观,宣讲团展示了详实的数据:核电站周围造成的额外辐射,一年仅约0.01毫希沃特(mSv),而普通人一年从日常环境中(如土壤、食物)受到的天然辐射约为2-3 mSv,是前者的数百倍。“是不是听上去非常不可思议?辐射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了。”通过这样的对比,科学认知悄然取代了模糊的恐惧。

严阵以待:多重防线守护核安全底线

图为宣讲人讲解现场(闫琳珂供图)

公众对核能的另一重关切在于安全。宣讲团成员呼子清将核电站的选址比喻为“盖房子”,列出了“坚如磐石”的地质条件、规避极端气象、保障充足水源、人口密度较低、远离飞机航道、靠近电力负荷中心等六大考量,清晰说明了核电站选址的严谨性。

针对“核会不会跑出来”的核心担忧,宣讲团别出心裁地用“巧克力”做了生动类比:核燃料芯块如同巧克力本身,是第一道屏障;锆合金包壳如同包裹巧克力的糖纸,是第二道防线;坚固的压力容器如同密封巧克力的包装袋,构成第三道屏障;最后,巨大的安全壳如同保护巧克力的冰箱,是即便发生极端情况也能将放射性物质永久封存的“定海神针”。这四道实体屏障,形象地展示了核电站“打铁自身硬”的安全设计。

对于历史上发生过的核事故,宣讲团成员闫琳珂并未回避,而是坦诚剖析了切尔诺贝利、三哩岛和福岛三次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与教训。“每一次事故后,我们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文化意识。”她特别强调,我国在运的核电站采用更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且在地质条件上已规避了类似福岛的极端风险,并实施了包括加高海堤、增设非能动安全设施等一系列改进措施,从根本上增强了抵御极端灾害的能力。

此外,严密的国家监管体系为核安全上了“多重保险”。从国家核安全局的直接监管,到核电站内外的实时监测网络,再到对空气、水、土壤、食物的定期取样分析,层层设防,确保万无一失。

造福于民:核技术应用遍及寻常百姓家

图为讲解现场(呼子清供图)

图为互动现场(姬子彤供图)

核能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电。宣讲团用大量实例,描绘了一幅核技术广泛应用、造福国计民生的画卷。

工业“医生”,用射线为管道“体检”,确保能源输送安全;农业“魔术师”,辐射育种培育出高产水稻、抗病棉花,辐照杀虫替代农药,保鲜技术延长果蔬寿命;医学“隐形刀”,钴-60、加速器精准杀死癌细胞,CT、核磁共振成为诊断“金标准”;安保“火眼金睛”,集装箱扫描、人体安检、烟雾报警,核技术守护公共安全;军事“排雷先锋”,中子探测技术助力全球人道主义排雷行动。

宣讲尾声,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畅想核能的未来。有人提到“人造太阳”核聚变,有人说起太空核动力,还有人联想到无中子核反应、虚拟核试验等前沿方向。

“未来,核能或许将助力人类走向深海、深空,成为星际航行的‘能源心脏’。”宣讲团成员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勇于探索,“科学的意义不在于恐惧未知,而在于理解未知、驾驭未知。”

结语:理性之光,照亮未来

40分钟的宣讲,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手中拿着的,不再是“核恐惧”的红色鬼脸,而是“核微笑”的绿色标志。

“红烛核光”志愿宣讲团用生活化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谨的数据,成功地将“核”从神秘的黑匣子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可信任的科学常识。这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更是一堂关于理性、责任与未来的公开课。

正如宣讲团所言:“核能是一把双刃剑,但人类有能力握住剑柄,让剑锋指向光明。”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核能,以严格的制度保障安全,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创新,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这把“未来之剑”,助力民族复兴,照亮人类前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