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校园教育的重要课题。但不少学校仍陷入“掐尖选才、刷题提分”的误区,把“高分”等同于“拔尖”,让培养沦为“花拳绣腿”。梓潼中学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打破单一评价框架,用“选苗—育苗—护苗”的精准举措,才能让创新之火燎原。
选苗要“去标签”,于“多元土壤”中识璞玉。拔尖创新人才从不只有“分数学霸”一种模样,有的长于逻辑推理,有的精于奇思妙想,有的擅于动手实践。梓潼中学摒弃“唯成绩论”的选拔模式,建立“三维筛选体系”:以文化课成绩为基础,看学科潜力;通过“创新思维测试”测灵感火花;依托“项目实践表现”评动手能力。去年入选科创小组的小林,文化课并非顶尖,但在“校园节水装置设计”活动中展现出极强的创新意识与执行力,如今已斩获市级科创奖项。这恰印证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选苗若只盯分数,难免错过藏于细节的“创新璞玉”。
育苗要“给空间”,用“定制养分”促生长。拔尖人才如同珍稀苗木,不可用“大水漫灌”的模式培育,需“因材施教”的精准滴灌。梓潼中学推出“1+X”定制培养方案:“1”是夯实学科基础的核心课程,确保知识不跑偏;“X”是对接兴趣的特色模块,涵盖科创实验室、学科竞赛营、跨界研学课等。为痴迷人工智能的小周,学校协调教师组建专项辅导组,开放机器人实验室;为擅长数理建模的小吴,推荐参与高校教授牵头的课题研究。这种“按需供给”的培养,远比“全文粘贴”的统一教案更有效。正如网言所说“创新不是逼出来的,是‘放’出来的”,给足探索空间,创新才能生根发芽。
护苗要“容试错”,以“耐心沃土”守初心。创新之路从非一帆风顺,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若因一次失败就否定学生,难免扼杀其创新勇气。梓潼中学建立“容错激励机制”:对科创项目中的失败尝试,组织师生共同复盘,提炼经验;设立“创新鼓励奖”,表彰敢于突破、勇于探索的学生。有个小组曾因实验数据偏差导致科创比赛失利,学校不仅未批评,反而支持他们改进方案,最终在后续赛事中获奖。这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来不是空话,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包容试错,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大胆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没有“速成公式”,但有“精准路径”。它拒绝“唯分数”的短视,呼唤“重潜力”的远见;摒弃“一刀切”的粗放,需要“定制化”的精细;远离“怕出错”的保守,渴求“敢探索”的包容。
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校园中崭露头角,为未来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四川省梓潼中学 彭多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