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教育的基石,教学是育人的核心”,这句话在四川省梓潼中学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一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教学的“单打独斗”,而是管理与教学的“同频共振”。作为深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亲历着梓潼中学以精细管理护航教学提质的每一步,这份“真刀真枪”的实干,远比“纸上谈兵”的口号更动人。
教学质量的提升,始于对课堂的“精雕细琢”,这离不开管理机制的“精准托底”。学校摒弃了“大水漫灌”的教学督查模式,推行“一课一研、推门听课、错题会诊”的闭环管理。就拿我们教研组来说,每周固定开展的“磨课会”从不走过场——从课件里的一个例题选择,到课堂互动的一句引导语,再到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都要反复研讨打磨。去年以来,学校还搭建了“教学错题数据库”,把学生高频错题按知识点分类梳理,让备课精准对接学情,这种“靶向教学”的效果立竿见影,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便是最实在的证明。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管理的核心在于激活这支队伍的活力。梓潼中学的“青蓝工程”从不是“挂名式”结对,而是有考核、有反馈的“手把手”带教。我作为“蓝方”导师,每周要听青年教师2节课,课后一起逐环节复盘;青年教师则要参与我的备课全过程,这种“师徒捆绑式成长”让不少年轻教师快速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更贴心的是,学校设立了“微课题资助基金”,鼓励教师从教学痛点里找研究方向,比如我主导的“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培养”课题,就获得了经费支持,这种“让研究服务教学”的导向,让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越来越高。
管理的温度,更藏在对“个性化需求”的回应里。面对学生差异,学校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推行“分层教学+特色选修”的模式。课堂上,我们根据学生基础设计“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三级作业;课后,开设了排球、书法、编程等12门特色选修课,让偏科的学生能补短板,有特长的学生能展风采。去年恢复初中班招生后,学校专门组建“初高衔接教研组”,提前梳理知识断点,这种“想在前、做在前”的管理细节,既让新生快速适应,也让家长吃了“定心丸”。
如今的梓潼中学,没有“官样文章”的虚浮,只有“抓铁有痕”的扎实。管理不再是束缚教学的“条条框框”,而是滋养成长的“阳光雨露”。正如古人所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的真谛,正在于这份对教学的敬畏、对管理的用心。 (四川省梓潼中学 宋良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