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当红色记忆“遇上”AI:代码敲响新时代长征序曲 —— 记中国传媒大学“红脉黔行”实践队技术组的创新实践

2025-09-19 09:07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5万
822
分享

2025年盛夏,太阳刚刚爬上山头,娄山关景区里已经发生着新鲜事。游客们突然发现,只要随手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等上不到半分钟,就能看到照片里的自己“穿”上了一身挺拔的红军军装。

这背后,是一群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技术员。我们这支小团队,用代码和算法做了一件特别酷的事——用AI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作为“AI换军装”功能的开发小组,我们也像是走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数字长征”。

图 / 现场工作人员在为游客进行“AI换军装”

一、 初心:用我们这代人的方式,触碰历史

一切从一个简单的念头开始:“技术,能不能真正用在有需要的地方?”作为校信息化实践与服务社的成员,我们经常聊:在这个AI无处不在的时代,除了看书、参观、听讲解,我们能不能用更亲切的方式,感受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想来想去,答案渐渐清晰:我们想打破传统参观中“只看不动”的模式,把历史变成能参与、能体验的互动。就这样,“AI红军照”这个点子蹦出来了。

二、 从零搭建:在代码里走“长征”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真的挺难的。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有两周,对我们这支“学生军”来说,简直就像一场技术界的急行军。

刚开始,我们选定了Stable Diffusion这个开源模型作基础——这一步还算顺利,大家当时还挺乐观。

紧接着,我们原本计划做一个小程序,可时间实在太紧,最后不得不临时转向,改用Vue+NodeJS搭了一个网页应用。现在看来,那是我们第一次学着“实事求是”,在资源和目标之间做权衡。

我主要负责前端。有好几个凌晨,我还在跟代码较劲。印象最深的是,好不容易把前端写得差不多了,却突然接到通知:因为后端策略调整,之前的部分接口得重写——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崩。

但回头想想,跟负责后端的小伙伴比,我这可能都不算事儿。

后端最大的坑,是算力。训练和优化AI模型特别“吃”资源,可我们没有企业级服务器,只能反复调试、精简,在效果和效率之间找平衡。

前后端对接也是状况频出。接口调不通、数据传输卡顿……每关都在考验团队的耐性和协作。前后经历了两次大方案调整、三次内部测试,这个系统终于在出发前勉强能用了——我们笑称这是“能上战场的beta版”。

三、 娄山关实战:AI+历史,真的有温度

图 / 过去与未来的集体照

8月1日,娄山关脚下。当我们把电脑、打印机在纪念碑旁架起来的时候,心里是真没底。但很快,游客们好奇地围了过来——从试探着询问,到主动排队体验,队伍越来越长。

流程其实不复杂:游客手机拍照、上传,系统后台开始AI计算,进度条跑完,一张融合了个人面容与红军军装的照片就打印出来了。

可那一刻,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拿到照片后,反复摩挲着,眼里有光,嘴里喃喃说着什么,像是想起了什么往事。还有个小朋友,看到自己“穿”上军装的样子,兴奋地跳起来,拉着爸妈看。

图 / 孩子们正炫耀着自己的“AI军装图”

这些反应,突然让我们觉得:所有这些夜都没白熬。

当然,现场也不是没出问题。最初准备的AI平台运行中途崩了一次,眼看体验要中断,我们紧急启动备用方案——换模型、调参数,手忙脚乱但总算接上了。当打印机再次吐出照片时,全员长舒一口气。

当时我因为负责远程运维,一直盯着群消息看。直到前方发来“搞定,正常了”的消息,我才发现,自己手心里全是汗。

稳定,才是创新体验的基石——这是实践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

四、 回首与展望:用技术,让红色基因持续跳动

活动结束了,但我们想的反而更多了。

作为技术人员,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代码不只是代码。它可以成为连接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技术本身没有温度,但它一旦承载了历史与情感,就能发出真正打动人的光。

这次实践不只是做成了一个项目,更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技术,可以让记忆变得更亲切、更可触碰。

我们也想象过未来:是不是可以用VR带人“穿越”回雪山草地?能不能用数字孪生重建当年的延安?AIGC能不能生成更沉浸式的红色故事,让英雄不止存在于书里?

说到底,这次实践与其说是一次技术尝试,不如说是一次青年与时代的对话。我们会继续握着这支科技的“笔”,在新长征路上,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

(通讯员: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 吴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