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茶香漫武夷,实践悟振兴——中国农业大学“青茗振兴”小队深入武夷山开展茶产业调研实践

2025-09-11 01:50 来源:中教网  郭梓蕤   阅读 8.7万
分享

中教网9月11日讯(通讯员 郭梓蕤)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青茗振兴”小队(郭梓蕤、陈宇轩、刘沐、李羽乔、赵家璐)奔赴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千名学子访头雁”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走访了乡村振兴“头雁”学员、福建武夷山古岩农茶有限公司厂长徐陵,通过企业参访、田间劳动与深度访谈,全面了解徐陵厂长在推动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

▲图为小队成员与头雁徐陵等在茶厂合影

实践首日,队员们跟随徐陵厂长走进云雾缭绕的茶山,亲手参与肉桂茶的采摘,并体验了日光萎凋、做青、炒青、碳焙等传统制茶工艺。从采茶时对一芽一叶的细心甄选,到碳焙时对火候的精准把握,队员们不仅感受到制茶技艺的繁复与精妙,更体会到茶人背后的坚守与匠心。

▲图为小队成员体验传统制茶过程

在科技示范茶园燕子窠生态基地,科技特派员徐老师为队员们系统讲解了“2236”法则,生态茶园的黄金公式:两关键词:绿色是底色,人工是画笔。没有专家指导与农人躬身,便没有树带与草被的精妙布局。两重改善:植被覆盖让夏日茶园温度比裸露地更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升,空气温润宜人。三专家智慧:物理、生物、农艺三管齐下,让茶树在“慢射光+反射光”的光影里生长,茶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园较高。六个一工程:一条运输路、一行遮荫树、一片固氮草、一盏灭虫灯、一巢天敌虫、一捧有机肥,缺一不可的生态拼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依托算法模型精准判断最佳采摘时间,使茶叶品质稳定性提高40%。这片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土地,真正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图为燕子窠生态基地科技特派员徐老师在讲解

实践小队还走访了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了解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升级。交易中心通过规范化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为茶企与茶农提供产销对接、品牌打造与金融支持等服务,展现了数字经济时代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

▲图为小队成员和徐陵厂长国际茶叶交易中心负责人参观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后合影

实践小队还积极开展线上直播助农活动,借助数字平台推广武夷岩茶。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课堂所学的农业与营销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向观众细致介绍各类茶叶的特色、冲泡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内容丰富多彩、讲解亲切自然,吸引网友在线观看和互动,有效提升了武夷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

▲图为小队成员在线上直播助农

在与“头雁”徐陵厂长的访谈中,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产业背后的现实挑战。他指出,当前岩茶行业面临三大挑战:市场供大于求、中小茶企生存困难;产品缺乏标准,真假混杂、品质不一;复合型人才紧缺,传统制茶师与学院派各有所短。面对困境,徐厂长强调企业需严控标准、提升品控,“不求规模,但求品质”,以内控高于国标的态度做好茶。尽管行业正值“寒冬”,他仍鼓励团队成员“既要低头看地——脚踏实地夯实根本;也要抬头看天——看清趋势把握方向”,在挑战中找准定位,坚持前行。

▲图为小队成员与徐陵厂长访谈

实践尾声,队员们站在母树大红袍前庄严宣誓:“愿做懂农业、爱农村、为农人的‘新茶人’,让岩骨花香飘遍四海。”正如徐陵所言:“茶产业的未来,终归要交给年轻人。”而中国农业大学实施的“头雁”培育工程,以“一年培育长期服务,终身校友”为理念,持续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生态体系。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母树大红袍后合影

    此次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走出课堂、触摸乡土的成长之旅,更是新时代农科学子以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他们用脚步丈茶山,以实践悟振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