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家古村的晨雾漫过青瓦黛墙,当稻田的清香裹挟着泥土的气息,一支满载热忱与专业力量的青年队伍,正踏上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的土地。
为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客艺联萌实践队”在曹猛猛、兰兴武、林紫斌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于盛夏七月开启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之旅。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对乡村的好奇与敬畏,以艺术为笔、以专业为墨,试图在古村的历史肌理中,勾勒出文化活化与教育赋能的新动能。
△全员大合照
7月8日暮色渐浓时,实践队踏入北塘村。民宿主人笑意盈盈立于门前相迎,村中小狗“小黑”也欢快摇尾,亲昵的问候瞬间拂去队员们长途奔波的疲惫。用过晚餐后,团队成员沿着蜿蜒村道漫步,一边调研一边观察,细致记录古村的建筑特色,倾听村民讲述生活点滴,为后续实践工作积累详实的一手资料。回到民宿后,在曹猛猛老师和兰兴武老师的组织下,实践队开展了会议,为后续工作做好分工准备。
△团队与当地石牌合影
△团队绕当地进行调研
△团队召开会议
7月9日,实践队深入北塘村开展实地探访。上午,实践队走进田间地头,只见水稻田插秧劳作繁忙有序,串串青涩柚子缀满枝头,尽显乡村农耕生机。这也为后续当地的IP形象设计奠定基础。下午,实践队相继参观镇德楼与美术馆,前者木雕壁画镌刻岁月印记,尽显客家建筑底蕴;后者现代艺术与乡村元素交融共生,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活力。此番沉浸式探访深化了队员对古村魅力的认知,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文化繁荣的使命担当。
△农民插秧场景
△团队成员与柚子树
△团队参观古建筑文化
7月10日上午,北塘村村委绕主任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村庄情况。绕主任重点提及,村内百年老宅以南阳“红毛灰”等特殊材料建造,属国家保护建筑,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这些曾由早期富裕人士修建的大宅规模宏大,部分达百余间,历史与经济价值显著。他还介绍,改革开放后因原住民外出,老宅一度荒废,后由退休人员接手活化,用于艺术与文化展示,获地方政府认可。此外,绕主任还讲述了老宅相关的人文故事,强调了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为实践队深入了解村庄文化底蕴提供了清晰指引。
△北塘村村委绕主任向实践队详细介绍村庄情况
7月10日至11日,“赋能成长,守护安全”主题义教活动顺利推进。活动以丰富暑期生活、助力乡村教育为目标,开设盘子绘画、树叶粘贴画等特色课程,志愿者提前备好素材,激发孩子们艺术创造力。针对夏季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休息时段设置击鼓传声、数字抱抱等互动游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活动有机融合艺术教育与安全教育,获当地师生家长一致好评。志愿者团队表示将持续完善活动内容,为乡村教育发展添力赋能。
△团队成员提前准备教材工具
△开展义教
△与同学们的游戏互动
7月10日至12日,梅州市大埔县北塘村开展“国家资助伴你成长,助学贷款助你成才”主题宣传活动,以“艺术教育+入户宣传”双轨模式推动政策落地。实践队首先进入当地红军小学与教师宣传资助政策;美术馆义教班内,孩子们绘梦之际,家长们聆听全学段资助政策解读;针对行动不便老人开展“敲门行动”,用方言“面对面”答疑,让政策阳光照亮乡村每个角落,获村民真切认可。
△开展资助政策
一周的北塘之行,于客艺联萌实践队的学子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入乡村的实践历练,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古村的街巷,用相机捕捉农耕的生机,用课堂传递知识的温度,用耐心解读政策的暖意,将青春智识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带着在北塘积累的经验与思考,继续以艺术与设计为纽带,为更多乡村的文化传承、产业激活贡献青年力量,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持续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