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9日讯(通讯员 苏悦 张冰心 高飞)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活动室里,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正学着大学生志愿者的动作,紧紧握成拳头。“看!两个并拢的小拳头,这就是一天主食的总量啦!”实践团成员话音未落,活动室里瞬间回荡起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欢快的氛围弥漫了整个房间。这一幕,正是“温眠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儿童糖尿病科普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7月1日至12日,这支由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40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在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主任罗越的指导下,扎根医院,开启了为期12天的专项社会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互动。张芷轩 供图
实践初期,通过与医护人员交流及初步接触患儿家庭,实践团迅速锁定了儿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难题。一方面,患儿普遍对注射、血糖监测等治疗方法心存恐惧甚至产生抗拒;另一方面,许多家长缺乏系统知识,难以有效协助孩子的日常病情管理。这些现实的困难构成了团队工作的重要挑战。
“光有热情不够,必须有专业支撑”。为此,团队在罗越主任的带领下,接受了为期两天的系统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儿童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治疗方案、血糖监测技术、胰岛素注射规范等核心知识,更着重学习了与儿童及家长沟通的技巧、观察患儿情绪的方法以及处理突发低血糖事件的应急流程。
图为罗越主任给实践队员培训。张倩颖 供图
如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家长好操作的内容呢?这是实践团面临的最大难题。经过反复研讨和精心策划,团队决定摒弃传统说教,自主设计了一系列趣味互动课程。“我们把胰脏想象成一个‘神秘糖果工厂’,胰岛素就是里面开出来的‘勤劳小火车’,负责把血液里的‘糖宝宝’送到需要能量的地方去”。成员王姝润在首场活动中,用生动的比喻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效缓解了他们对疾病的陌生感和焦虑。
面对饮食控制这个日常管理中的难点,尤其是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计算,队员们创新性地引入了“拳头法则”: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并拢的小拳头来直观衡量每餐主食的份量,并将全麦面包、糙米等升糖较慢的食物称为“慢糖小火车”。抽象的数值概念,在孩子们模仿拳头大小的动作中变得触手可及。
实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不少孩子带着好奇观望,甚至有些胆怯。团队成员秦冰贤回忆:“我们耐心地一遍遍示范,用鼓励的话语和积极的反馈,比如分发小奖品,慢慢拉近距离”。他们分组带领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血糖监测、健康配餐;设计知识问答竞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一对一陪伴,手把手指导孩子和家长进行简单的血糖记录或食物份量估算。孩子们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地伸出小拳头比划食物份量,甚至能在游戏中清晰复述‘打针前要洗手’、‘头晕要告诉大人’这些安全要点,展现出管理自身健康的主观能动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分发奖品。秦冰贤 供图
为巩固科普效果,实践团结合活动经验,查阅专业资料,精心编写了《1型糖尿病生活指南》手册赠予家长,其中详细阐释了“手掌法则”量化食物、科学配餐技巧及运动安全细则。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反馈,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显著降低了患儿对疾病管理的抵触情绪,“孩子们愿意听、乐意学,这种积极转变是建立治疗信心的关键基础”。
从深入调研到专业培训,从创新设计到耐心互动,“温眠知行”实践团的12天,是青春智慧点亮健康科普的生动实践。他们以童趣科普化解恐惧,用真诚行动驱散阴霾,在服务“小糖豆”们的路上,也夯实了自身的医学信念。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优化科普路径,助力更多孩子在科学的守护下,快乐坚定地成长。
图为实践团与医护人员、患儿合影。王姝润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