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仲夏”问道向海,资规绘城新卷

2025-09-11 15:14 来源:中教网  张雅楠,吴宇轩   阅读 9.4万
分享

为深入了解滨海城市的具体规划,探访城市脉搏与自然守护的准则。8月21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仲夏寻涛”实践队走进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此次访谈中,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前辈们为地信学子耐心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实践队的学生们也秉持着认真专注的态度,将所听所学都细致地记录下来。

访谈开始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工科负责人为学生们介绍了威海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概况,“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系统由近400人组成,整合了土地、矿产、规划、林业、测绘、不动产登记等管理职能,而地理信息数据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链条工作的根基,每一项职能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从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到多维度信息整合,地理信息技术让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有了科学精准的‘底气’。”

“威海浪漫,海占一半”,空间规划科张科长以这句诗意的表述开篇,精准点出滨海城市规划的核心差异。他从工业社会“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发展趋势切入,强调威海规划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陆海统筹”——不同于内陆城市聚焦陆域空间,威海将滨海区域、近海海域纳入整体规划框架,甚至细致考量核电站布局对海水梯级升温的影响,以此凸显海域功能分区的必要性。“这些因‘海’而生的问题,正是规划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张科长补充道。解决这些难点的关键,依然离不开技术赋能。他举例说明,威海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规划决策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撑;借助GIS技术,能快速分析海岸带生态状况、灾害风险等关键信息,让海陆空间布局更具科学性。这番讲解,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滨海规划中的“实战价值”。

详细规划科陈科长则从“风貌管控”角度,进一步拓展了滨海规划的内涵。“不仅要管城市内部的建筑风貌,更要兼顾‘陆海互望’的视觉体验——既要让市民从陆地看海时视野通透,也要让海上远眺时,城市天际线与海洋景观和谐相融。”陈科长介绍,自2019年起,威海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全覆盖,对沿海建筑的宽度、高度、透海比例实施严格管控。即便是不直接临海的项目,审批阶段也需满足“观海权”的要求。更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威海市还委托东南大学团队开展“从海上看威海”专项研究,以更宏观的视角统筹滨海景观。

自然保护地管理科李科长以刘公岛为样本,向实践队详细讲解了威海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精细逻辑”。“刘公岛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岛,更是威海近海生态的‘重要屏障’,其规划管理,是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适度利用协同推进的典型。”李科长开篇便点明刘公岛的特殊价值。她介绍,在刘公岛自然保护地规划中,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严格管控”。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全岛及周边海域的生态本底进行了精细化普查——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标注植被覆盖区域、珍稀鸟类栖息地、海岸线生态敏感点等;结合GIS空间分析,合理划定保护范围与功能分区,明确保护目标和发展方向。

访谈尾声,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前辈们还结合自身经验,为同学们送上了就业与成长的“干货建议”。政工科张科长着重强调“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地理信息是规划领域的基础学科,就业方向涵盖规划院、测绘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大家不仅要深耕本专业,还要主动接触交叉学科知识。”

空间规划科张科长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之余确保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他希望同学们能在实践中拓宽视野,真正学好本领。他还提到,低空经济领域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韧性城市的构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可以能多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

空间规划科、详细规划科、工程管理科的三位青年前辈,也结合自身考编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接地气”的经验分享。他们鼓励同学们,要先理清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理想——是想深耕技术研发,还是倾向于服务管理,只有找准方向,才能把专业优势转化为职业竞争力,才能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前辈们所摊开的规划图上,海岸线保护的“红线”与城市发展的“蓝线”清晰交织——这正是威海作为滨海城市的“规划奥妙”:不是在自然与发展之间做“单选题”,而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交出统筹平衡的“综合答卷”。

“仲夏寻涛”的实践仍在继续,队员们将此次访谈中的“纸上蓝图”装进背包,也将“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刻进心里。如今再看威海的海,浪花之外,更多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理解。这场实践的意义,或许就藏在从“听规划”到“懂守护”的转念之间。

青春的脚步,踩在读懂大地、守护山海的路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