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成都理工大学“星火耘阡”社会实践团队—— 赴中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2025-09-10 10:49 来源:中教网  李志越   阅读 11.1万
分享

8月25日至30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星火耘阡”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三大核心方向,先后走进人民渠博物馆、永安柚行、挂面村、黄继光纪念馆、通济蚕桑产业园及留守儿童基地,以专业知识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行动激活地方活力,为中江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动能。

探水利根脉 看新城崛起

实践首日,团队首站抵达人民渠博物馆。这座矗立在凯江河畔的灰墙建筑,通过图文资料与实物展陈,生动还原了中江“十年九旱”的过往。讲解员详细介绍人民渠建设中“控高程” 的核心技术难题—— 如何克服地势起伏实现远距离输水,以及四座因历史价值与建筑特色被列入重点文物名录的渡槽,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该水利工程对改变当地农业面貌、保障民生的关键作用。

当日午后,团队转场凯州新城“凯州之眼”,与新城建设总工程师深入交流。队员们围绕“新城建设最大困难”“周边产业规划”“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等问题踊跃提问,总工程师逐一解答,介绍新城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的长远规划。随后,团队分组走访新城核心区,记录宽阔道路、生态公园、便民服务设施及产业园区建设成果,直观感受产城融合的发展活力。

解柚产业困 学种植技艺

次日,团队走进中江永安柚无公害采摘基地,聚焦柚产业发展痛点。经验丰富的柚农化身“实践导师”,现场指导队员辨别果实品质:“除了大小,果脐凹陷程度、果皮光泽度都是判断优质果的关键。”随后,柚农结合柚园管理需求,手把手传授除草技巧与疏花疏果原则——“去弱留强、去密留疏”,确保果实养分充足。

中江柚产业相关负责人叶主任专程来到柚园,坦言当前产业三大核心痛点:一是皮薄肉厚导致储存运输易损,二是气候影响裂果率高,三是种植标准不统一致品质参差。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实地观察,初步提出 “优化储存环境、制定标准化种植手册、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的解决方案。当日下午,队员们参与实际劳作,在除草与疏果中体会柚农辛劳,为后续帮扶积累一线经验。

(“星火耘阡”团队成员在老柚农的指导下进行除草作业。张冕航供图)

活化非遗面 直播拓销路

8月27日,团队前往拥有千年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的“挂面村”,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工作人员坦言:“制面受季节气候影响严重,年轻人也不愿学,线上卖货缺技巧,包装还土气。”为摸清工艺脉络,队员们走进生产区域,参观“和面机械化、其余全手工”的流水线,见证老师傅们坚守十八道核心工序的匠心——从揉面、醒面到拉条、晾晒,每一步都凝聚着老手艺的温度。

结合中江红色文化与挂面非遗属性,团队设计专属新包装:以红色为主色调,融入麦穗、永安柚等地方元素,配上“十八道工序凝匠心,红色沃土育传承”的字样,既显工艺精湛,又含文化底蕴。当日下午,线下直播义卖开启,队员们手持新包装向网友推介:“每根挂面都藏着老手艺的坚守,非遗+红色设计,自吃送礼都合适。” 新颖包装与文化内涵吸引众多关注,为千年挂面打开连接外界的新窗口。活动尾声,团队将包装设计方案与图纸交付村工作人员,埋下非遗活化的“种子”。

 (“星火耘阡”团队进行中江挂面宣传直播。徐梦圆供图)

承红色精神 做民生调研

第四天清晨,队员们身着白色队服,列队走进黄继光纪念馆,开启红色传承之旅。在工作人员的动情讲解中,大家驻足于烈士遗物展柜前——褪色的军装、磨旧的钢笔、战友捐赠的战地日记,尤其是 “牺牲前给母亲写信说‘打完仗就回家种庄稼’”的细节,让队员小张眼眶湿润:“英雄不是遥远符号,是有血有肉、向往平静却选择无畏的普通人。”

随后,队员们主动承担义工工作:拿起扫帚清扫广场落叶,用抹布仔细擦拭展柜与纪念设施,汗水浸湿衣衫仍一丝不苟,以实际行动维护纪念场所的庄严。午后,团队在纪念馆广场开展民生调研,向居民与游客发放问卷,了解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生活等需求,并为参与者送上自制特色小礼品,让调研充满人文温度。

    (“星火耘阡”团队认真倾听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解英雄事迹。张冕航供图)

研蚕桑转型 助产业升级

第五日,团队走进通济蚕桑产业园,探寻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工作人员介绍,中江县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实现桑园标准化、养蚕数字化,2025年春蚕单产突破60公斤、总产达120吨,茧价上涨20%;省农科院还通过21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推动单产提升6.2%,并开发桑枝菌、桑芽茶等衍生产业,让每亩收益增加2万余元。

队员们先后参观蚕病防控流程:在标准化蚕房,技术人员通过视诊观察蚕卵、蚕体状态,筛查疑似病蚕;实验室里,镜检员用显微镜检测样本,判断病害类型并形成报告。随后,队员们学习蚕房管理技巧——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根据桑蚕生长周期精准喂食,避免出现大小蚕差异。团队计划将收集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整理成报告,为中江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护童心成长 播振兴希望

实践最后一天,团队将温暖定格在留守儿童基地。这里的20个孩子多由祖辈照料,缺乏父母陪伴。针对孩子成长需求,队员们开设四堂特色课程:以“搭积木”比喻团队由来,通过 “云参观”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帮孩子种下“大学梦”;用动画拆解溺水危险场景、实物演示“漂浮自救”,筑牢安全防线;借卡通形象讲解“身体隐私部位”,通过角色扮演教孩子对不当接触说“不”;引导孩子用画笔描绘情绪,分享“深呼吸解压法”,助力情绪管理。

课程结束后,“展望未来” 系列活动接续展开:“我的立体画像”环节,孩子用画、写、拼贴记录自身优势与心愿;“五谷粮食画”环节,队员带孩子认识五谷、了解非遗历史,指导用大米、红豆创作;“畅未来・望家乡”环节,介绍中江挂面、凯州新城等成果,鼓励孩子未来参与家乡建设。离别时,孩子们捧着粮食画围上来合影,质朴笑脸与手作相映成趣,定格温暖瞬间。

  (“星火耘阡”团队在授课结束后与留守儿童的合照。张冕航供图)

星火聚炬:实践落幕 振兴路不停步

8 月30日傍晚,“星火耘阡”团队的中江实践正式落幕。6天里,队员们的队服多次被汗水浸透,却收获了沉甸甸的感悟:从人民渠的历史奋斗到凯州新城的现代崛起,从挂面非遗的破圈尝试到蚕桑产业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既需因地制宜的智慧,更要代代相传的担当。

项目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不是“终点”,后续将持续推进挂面包装推广、短视频内容优化,落实留守儿童关照计划,让“星火”持续发光。正如团队名称寓意,点滴青春力量终将汇聚成炬,照亮中江乡村振兴的道路,而被守护的童心、被激活的产业、被传承的文化,终将成为这片土地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

(通讯员:周俊 张冕航 刘丽岚 曾宝怡 李志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