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溯徽遗文脉,启文创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绩溪伏岭,开启为期七天的徽文化探索、创新实践。团队以"挖掘徽派非遗文化、助力文创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核心目标,通过文化调研、文创实践、非遗访谈等多元形式,以脚步丈量古村,以创意激活非遗,为徽州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文化解码:触摸古村的千年文脉
要让文创接得住地气、撑得起振兴,先得读懂乡村的真实模样。实践团的第一步,便是扎根伏岭镇的古村院落,既挖文化瑰宝,也听民生期盼。队员们明确分工,迅速投入"徽遗解码"工作。在与当地村委干部的交流中,团队深入了解伏岭镇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探索历程,“我们既要守护古村风貌,也要让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这一席话,让队员们明确了"在保护中发展"的实践方向。漫步伏岭街头,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与青石板路构成天然画卷,斑驳墙体上的木雕砖雕纹样成为队员们研究的活教材。他们用相机记录下每一处纹饰细节,不仅如此,队员们深入街头巷尾,走进村民家中,收集了有效问卷78份,记录下70%以上村民的心声:有人盼着老屋修缮能保留传统样式,有人希望村里能搞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更有人担忧徽剧唱调从此失传。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期盼镌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间,与雕梁画栋的纹样一同记入素材库中。
▲图为实践团在太极湖村收集徽文化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伏岭镇走访村民
匠心对话:非遗技艺里的传承密码与青春担当
要让老手艺焕发生机,先得触摸匠人的掌心温度。实践团的脚步,便迈向了湖村竹编手艺人胡永望与木雕非遗传承人章望龙的手工作坊。在藏着岁月故事的手工作坊里见证了传统技艺的精妙——竹编经“选竹、劈篾"等七道工序,糖果篮“外圆内方"藏着处世智慧;木雕的“寿字纹"“缠枝纹"是徽州文化的魂,手工刀痕留着机器难及的“温度"。然而,老手艺面临“编篮三日不如工厂一日工钱"、“学三五年出师不如数控雕刻快"的困境,年轻人不愿学、市场接受度低让匠人忧心。队员们用相机记录工序、用笔纸复刻纹样,将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纳入素材库,为后续文创转化积累"活密码",更坚定了以创新思维为老手艺破局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拜访竹编师傅
▲图为木雕工作坊里的木雕成品
文创赋能: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
当古老的徽州传统文化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沉淀,如何让这份雅致走出尘封的过往,在当代生活里焕发新的光彩?实践团怀揣着这样的期许设计多份文创,同时结合专业特长,尝试以线为媒,让徽雕之美走出深宅大院,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文创工作室里队员们坐在桌前围绕三雕、竹编、徽菜、徽剧等徽文化展开设计,绣花机在试品面料上绣制着以徽雕纹样为元素设计的图案。实践团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先是与镇政府达成合作,首批“徽韵”系列手提包将由村民手工缝制,预计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接着初步整理并凝练出当地文化基因库,协助农家乐装修和农产品包装升级;此外,“徽韵小角儿”IP已有意授权给当地某文旅公司。“你们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无限可能。"伏岭镇党委书记姚成云在参观团队文创设计时评价道。
▲图为实践团用绣花机把设计好的纹样绣制在样品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文创设计
▲图为实践团设计的部分文创产品展示
青衿之志如星火跃动,履践之路正铺向远方。这支青年实践团正以学识为桥、赤子之心为火,让文化自信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在实践的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时代使命的青春答卷。
撰文 | 昂华群
图片 | 王旖臻
审核 |刘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