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草木为媒传非遗!槎龙社区青少年探源扎染拓印里的自然密码

2025-08-14 21:13 来源:中教网  韦诗欣 朱鑫雨   阅读 8.6万
分享

2025年7月20日,广州市白云区槎龙社区的百年古榕下,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悄然展开。华南师范大学拨云寻道实践团以“非遗常青·青苍守护”为主题,带领30余名社区青少年从草木根脉中溯源非遗基因,用扎染的蓝、拓印的纹、古树的年轮,编织出一条生态资源向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参与活动的槎龙社区小朋友合影

探源:在年轮里读懂草木生灵的文化基因
“大家摸一摸树干上的沟壑,这是时间写给大地的诗行。”实践团队员轻抚古榕斑驳的树皮,孩子们仰头凝视二十米高的树冠,阳光穿透叶隙洒在记录本上。这场特别的“自然课堂”以社区百年古榕为原点,串联起植物扎染、拓印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联。

队员们从彭加木公园采来新鲜蓝草,挤出汁液滴入白瓷碗。“史书记载‘采菁于山,沤蓝为靛’,古人就是用这种不起眼的小草,染出千年不褪的青花布。”孩子们轮流嗅闻发酵中的靛蓝泥,惊呼“像雨后的泥土香!”

▲图为儿童在公园认识古树并采摘蓝草

手作:让自然印记化身文明信物
  浓荫下的手作工坊变身自然艺术实验室。孩子们将白布折成叶脉状扎紧,浸入靛缸时紧张地屏住呼吸。“氧化反应会让布料变蓝,就像古树用年轮记录光阴。”队员指导她观察染料分子与氧气的神奇舞蹈。当拆开棉绳露出雪花状纹样,她兴奋地举起作品:“看!我的布上有棵透明的树!”

拓印区则上演着自然的复刻仪式。孩子们将树叶覆在棉布上,用小锤反复敲击,叶绿素逐渐渗透纤维。“叶脉是植物的身份证,拓印就是帮它们盖章认证。”实践团成员解释生物色素转移原理。孩子们创作的“森林记忆”挂画中,榕树气根与兰草拓印交错层叠,恰似非遗与生态的共生图谱。

▲图为社区儿童进行扎染和拓印

活化:从文化记忆到社区认同
   “这不是普通手帕,是槎龙的‘绿色密码’。”实践团队长韦诗欣指着手帕边缘的波浪纹说,“水波纹象征流溪河,蓝靛取自社区花坛,纹样设计源自古树年轮——孩子们把家乡带在了身上。”

槎龙社区少工委主任邓志鹏点出深层价值:“当孩子们知道蓝草可制靛、古树能固土,他们就理解了‘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种认知将影响未来社区治理模式。”

夕阳为百年古榕镀上金边,少年们腕间的蓝染手绳随风轻扬。那抹源自大地根脉的青绿,正从指尖渗入文化基因,晕染出非遗常青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