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于文化地标中聆听家国与时代的故事 ——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学子岱庙专访作家孟兆友先生

2025-09-03 16:39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5千
81
分享

8月27日,山东科技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星火青音”实践队赴世界文化遗产岱庙,以“爱国”为主题,对泰安著名作家、泰安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孟兆友(梁父十翁)进行了现场专访。在千年古柏、巍峨碑刻的映衬下,围绕“文学如何传递爱国精神”,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孟兆友先生多年扎根乡土,书写现实,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践行者。图一:采访过程记录

一、岱庙之下,回望乡土中国

孟兆友的代表作《山乡花泪》、《山乡残雪》、《三农情缘》等,始终聚焦农村变迁与普通人命运。站在岱庙这处承载着中华礼制与山岳文化的圣地,他感慨道,这些故事虽非个人亲历,却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时代回声”。《山乡花泪》中“换亲”的悲剧、《山乡残雪》中为延续香火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无一不是共和国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一页。孟兆友先生说,自己的创作初心正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希望借文学之力让读者了解历史、珍惜当下、共创明天。

在合作完成的《三农情缘》中,他与两位同行以金融支持“三农”为主线,艺术再现了农业、农村与农民的真实历程。他强调,“三农是国家的根基”,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写作者,有责任将父辈的艰辛与奋斗“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下来”。

二、文化现场,对话千古一帝

孟兆友先生目前正致力于长篇民间故事《秦始皇在梁父山祭地之谜》的创作。该作品以秦始皇泰山封禅为背景,大量采用实地地名与民间口头传说,自发布以来广受封禅文化爱好者追捧。在岱庙——这一与封禅文化密不可分的历史现场,他表示,作为梁父山人,自幼聆听封禅传说,创作这部作品既是回归本土,更是要“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他还真诚邀请“星火青音”实践队加入后续采风,共同完成封禅故事,为泰山文化的传播留下年轻一代的足迹。图二:岱庙门前合影

三、基层叙事,源于土地,归于担当

《女工会主席》、《山梁》、《挑山工》等作品将镜头对准基层人物,书写他们在时代中的拼搏、奋进与成长。孟兆友先生认为,爱国不仅体现在宏大历史瞬间,更见于日常的“听话、创新、实干”——听党的话、跟党走,做有价值的事、有责任感的人,在国家的框架中尽己所能,才是真正的“时代担当”。

作为泰安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和地方文学发展的推动者,他提出:“越是区域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他鼓励所有文艺工作者深耕脚下土地,讲好本土故事,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

四、寄语青年:脚下有泥,笔下有光

当被问及大学生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孟兆友先生的回答简单却有力: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开始。“你们如何成为优秀学生、如何理性消费、怎样践行‘光盘’……这些都是中国故事。”他鼓励同学们保持发现的眼睛、真诚的态度,把平凡生活日子写成动人篇章。

尽管已退休,孟兆友先生仍笔耕不辍,散文中常见“退而不休”的温暖与力量。他常用“退休是另一段风采的开始”来勉力自己,并寄语青年:“身体康健、敢于创新、多交流、多实践,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他本人,正以这样的信念持续在文学路上前行。

在岱庙这一文化高地的见证下,本次访谈不仅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孟兆友先生先生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文学使命感,也更坚定了大家以专业能力和实际行动传承文化、践行爱国精神的决心。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特殊的岱庙之访与孟老师的嘱托带回校园,激励更多同学立足现实、勇敢书写,讲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中国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