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一支由湖州师范学院水产专业学生党员组成的“渔你同行”技术服务团,正成为穿梭在鱼塘与农户间的青春力量。他们用专业知识破解养殖难题,以党建智慧搭建共富桥梁,书写着从“技术共渔”到“人才共育”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浔区东裕桶装鱼养殖示范基地的合照 王承煜摄
科技攻坚:破解养殖瓶颈,降本增效惠渔民
“一条鱼养了三年,病害一来全白搭!”2022年夏季,东林镇养殖户老杨望着塘里翻肚的大口黑鲈红了眼—一场烂鳃病让他损失了30%的产量,这是当地鲈鱼养殖的普遍痛点。彼时,“渔你同行”服务团的学生党员们刚结束调研,笔记本上记满了养殖户的愁绪:“鱼粉涨价,饲料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水质一差,鱼就爱生病”……带着这些“成长烦恼”,团队成员在吴成龙研究员的带领下锚定技术瓶颈攻坚,研发出营养免疫调控与绿色健康养殖两项核心技术。“营养免疫调控技术”通过用三大营养素替代部分鱼粉,成功降低饲料成本,添加的中草药提取物,增强了鲈鱼免疫力,提升鱼肉品质。“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则聚焦水质调控和尾水治理等环节,既让鲈鱼住进“生态豪宅”,又守住了水乡的清澈,实现“养鱼不脏水,增收不伤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开展技术瓶颈攻坚 曹迪摄
云端搭桥:24小时在线守护,为零距离服务“破壁”
技术如何从实验室直达塘边?团队用“云端”给出了答案,团队成员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惠民服务,养殖户可在平台上传病鱼图片,团队当天反馈方案,实现“病理云端诊断”;二是通过即时通讯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实时解答鱼苗、饲料、水质等各类问题,实现“远程技术咨询”。“以前请教专家要跑几十公里,现在手机一点就有人答。”德清县养殖户小张的手机里,存着团队的24小时应急响应群,有次鱼苗突发“打转病”,他凌晨发问,党员夏冯博秒回指导,减少鱼塘损失。如今,这个群已有200多位养殖户加入,月均咨询超100次,成了名副其实的“丰产护航线”。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鲈鱼的“病理云端诊断” 曹迪摄
田间传技:探索循环农业,绘就“渔稻共赢”新图景
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循着“两山”理念指引,团队正积极推广更具前瞻性的生态模式,为产业未来铺路。“稻渔共生”循环体系可让鲈鱼养殖污水变废为宝,形成“渔养稻、稻促渔”生态链,既减少稻田化肥使用、提升稻米品质,又优化鱼塘环境、稳定鲈鱼产量,“一田双收”间,绿水青山成了渔民的“增收密码”。“池塘+生物塘”模式更显生态智慧,模拟运行后,主养池塘可减少TN、TP排放74.80%和77.80%,辅养池塘减少77.13%和80.15%。养殖户笑着说:“环境好了,城里游客都来钓鱼,又增加休闲渔业的收入!”从“护水”到“兴渔”,这些模式正践行“两山”真谛:守住清水绿岸,也让渔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绘就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图为桶装鱼基地负责人孙华给团队讲解“稻渔共生”循环体系 王承煜摄
党建赋能:“共育”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团队实践,既是“共渔”,更是“共育”。团队在与养殖户携手“共渔”的同时,更致力于“共育”新篇。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带领下,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湖州师院的青年学子们以党员为标杆,将论文写在鱼塘边上,把技术送到农户手中,让党旗在共富一线高高飘扬,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文 | 金小雪、曹迪、王承煜、夏冯博、王李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