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1日讯(通讯员:刘文清 董绍先 刘万稷)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齐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2025年暑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海岱齐风青春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淄博,开展了一场通过实地研学、社会调研、文化宣讲等形式,深刻探寻齐文化内涵,积极担当齐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员的社会实践活动。
海岱齐风青春行小队合影
能力锤炼,助力西坞村乡村驿站发展
8月中旬,在西坞村乡村驿站,实践团队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主讲队员首先向村民进行宣讲,展示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与专业风貌,阐述高校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的多种路径,例如在乡村畜牧业的发展中研发提供优质的肉蛋奶类产品、并提供畜牧疾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团队其他成员在宣讲的同时发放自行设计的齐文化DIY宣传海报,随后,围绕齐文化在淄博的千年传承与发展,主讲人进行了讲解,把深奥的传统文化化作诙谐生动的小故事生动地呈现在村民眼前,让古老文化在基层社区焕发新的活力。宣讲结束后,为精准把握乡村需求,队员们精心设计了农科知识及齐文化认知度调查问卷,分发供村民填写。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齐文化及动物科学专业具有普遍认知,但线下文化活动供给不足。团队将结果反馈给驿站工作人员,并共同探讨了未来开展非遗戏剧表演等活动的计划,以更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走访尾声,队员们分组行动,规范电动车停放、清扫街道卫生,以实际行动美化村容村貌,助力西坞村打造文明乡村驿站典范,探索出了高校与乡村在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对接的新路径。
主讲人正在讲解学校历史文化
传播温暖,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宣传调研环节结束后,实践团队前往淄博市博爱园养老院开展老年人关怀活动。主讲队员以“弘扬齐风古韵”为主题,以聊天的亲切方式向老人们介绍齐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和顺应自然的养生哲学,其他成员配合发放手工海报,指导老人们把古老智慧融入现代健康生活中。随后,队员们分组开展志愿服务,为老人捏肩捶背,耐心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两代人的温馨互动,将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化作一场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关怀的双向奔赴。
图为队员正在给老人讲解齐文化 图为队员正在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淄博市社会福利院,将关怀送至下一代。在淄博市社会福利院,主讲队员用一堂生动的齐文化小课堂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队员们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指导他们制作“齐风”小扇子、拼装盐水动力小车,将古老文化与现代手工、科学启蒙巧妙融合。孩子们眼中充满对文化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期盼,让队员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坚定了服务社会的信念。
感悟齐风深植文化自信之根
实践团队将文化探寻的足迹留在了淄博多个文化地标。在海岱楼,队员们解读灯光中的“蹴鞠”、“陶瓷纹”与“麦穗光阵”等齐文化符号;在楼内的钟书阁,队员们翻阅《管子》《晏子春秋》等典籍,在古今思想的碰撞中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琉璃博物馆,队员们重点欣赏战国“蜻蜓眼珠”琉璃器,见证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符号。随后,在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团队观看非遗传承人演示“料条堆叠”技法时,精美的漆扇从炉火中淬炼而出,队员们亲身体验扎染技术,见证了匠心传承。实践团队还参观了齐文化博物馆,欣赏印证了古代高超驯化水平的“牺尊”青铜器和写意古朴的山王庄兵马俑。在淄博历史展览馆,队员们了解到抗日先烈们用土枪大刀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将崇高的信仰与家国情怀深深融入血脉。最后,实践团队前往姜太公祠,探寻《六韬》中的民本思想,结合“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智慧,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内涵。
队员正在参观姜太公祠 队员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扎染
此次的实践活动,对实践团队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洗礼和深刻的实践教育。团队深入基层,触摸民生温度;对话历史,筑牢文化自信;践行担当,锤炼青春本色。队员们将“知行合一”的理念从书本刻入心间,铸就了“自找苦吃”的担当脊梁与“强国有我”的赤诚之心。未来,团队必将不忘初心,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前进动力,把“小我”融入“大我”,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更大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