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4日讯(通讯员 林焮焮、陈静恩、张鑫梅)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贯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指示精神,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译’路生花·红畲相融”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8月12日至8月14日前往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探访百丈村,传承革命薪火
8月12日,实践团首站前往百丈村,探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在旧址内,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作战会议室、研读红军历史实物与文献,沉浸式感悟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与先辈们的坚定信念。立足外语专业使命,实践团系统收集、整理了旧址内中英文解说词、展板文字及革命故事史料,运用专业语言知识精研相关历史表述的外语译法,并制作中英双语微视频宣传百丈村红色革命历史与风土人情,用专业所长助力乡村红色文旅发展,矢志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体悟革命征程。林焮焮 供图
走进福湖村,体验畲乡风情
8月13日,实践团第二站前往福湖村开展调研。福湖村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立足深厚的畲族文化根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实践团深入村寨,实地考察畲族服饰“凤凰装”的刺绣工艺与银器锻造技艺,学习畲族山歌的悠扬旋律,参与体验乌米饭等特色美食的传统制作过程,并专访畲族文化传承人,记录其口述的畲族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实施为村落带来的显著变化与发展成效。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制作完成双语宣传短片生动展现了福湖村畲族风情的独特韵味和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助力民族文化“走出去”。
▲图为实践团体验乌米饭生产工具。张鑫梅 供图
探秘八井村,挖掘非遗魅力
8月14日,实践团第三站在八井村的探索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内涵。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畲族历史记忆馆、畲族技艺传承馆,与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系统了解该村依托非遗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基于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与特色动能。结合外语专业优势,实践团凝练实践成果全面地展示了八井村的风土人情与核心非遗项目,为罗源红畲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了桥梁。
▲图为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学习畲族文化。林焮焮 供图
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译’路生花·红畲相融”乡村振兴实践团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把自身所长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播紧密结合,通过实地开展文化调研、制作双语文旅宣传短片等方式,为罗源县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的视角与动能。未来,闽南理工学院学子将持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用所学所长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在罗源县合影留念。张鑫梅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