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理院匠心”实践团循着“三下乡”的足迹,奔向日照岚山的山海之间,在非遗传承人的工坊里记录千年技艺,在签约仪式的红绸下见证校地同心,在茶园与号子声中读懂文化传承的密码,让“三下乡”的青春笔墨,在非遗活态传承的画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见非遗:于指尖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
实践团成员们循着非遗传承的脉络,分赴多位传承人的工作室,开启了这场“非遗寻根之旅”。
石头画工坊里,吴智玲老师在“依石赋形”的巧思下让普通石料渐显生机,“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脾气,要顺着它的性子来。”的话语是与石头相伴半生的默契;71岁的杨洪永以54年坚守,用“嘿哟——起锚喽”的号子重现渔民战浪场景,“这是祖辈讨生活的精气神”;马先荣的剪刀在红纸游走,转眼剪出灵动海浪;安娜的农民画以明快色彩勾勒渔家百态。成员们在指尖技艺中,触摸到非遗最本真的温度。
深耕传承:于实践体验中体悟匠心真谛
实践的脚步不断延伸,成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匠心的理解。
尧王城遗址的陶土作坊中,成员们跟着手工制陶技艺传承人学习揉泥塑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不慎便器型歪斜,真切体会到先民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与“工匠精神”的一脉相承;手工炒茶传承人袁奇军的翻炒动作娴熟而稳健,同学们接过茶帚,在高温炒锅中感受茶叶的变化,“力道要匀,速度要稳,就像做人做事一样。”袁老师的指点让同学们明白炒茶动作背后是千次练习的沉淀。
校地同心:于红绸之下中共筑传承之路
一场庄重的签约仪式,让校地合作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日照的土壤。
日照市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共签协议,双方期待通过“调研+技术+传播”的模式,让古老技艺借青年力量焕发新生;贾德芳副书记表示,学校重视实践育人,理院学子将把数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力量。随着“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揭幕,掌声雷动,这是承诺的启程——理院学子将以基地为依托,用数理智慧赋能非遗传承。
山海为证,匠心永恒。“理院匠心”实践团的学子们以“三下乡”为契机,用青春热忱与行动在非遗传承的画卷上留下印记。未来,他们将继续行走在传承之路上,让非遗文化与匠心精神在青春的接力中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