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历史记忆,感悟先辈精神,2025年8月1日及8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且听烽吟”实践团拜访蒋玉琨、张洪成、孙铁三位先生,倾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先辈在抗战及建设时期的经历,重温那段热血岁月,感受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蒋玉琨:父亲王慕林,在冀东抗战中砥砺前行
蒋玉琨先生的父亲王慕林,于民族危亡时投身抗争。为护家人,他化名奔走,1937年前后在冀东开展工作。1938年,王慕林参与冀东大规模抗争行动,为行动筹粮筹款。蒋玉琨先生回忆父亲讲述:“那时候条件苦啊,可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小鬼子赶出去,为了给队伍筹粮,夜里摸着黑走山路,就怕被敌人发现,但没人喊累 。” 行动虽因双方力量悬殊受挫,他仍随队伍撤至平西,经培训后重返冀东,在多地任县长,开展锄奸、反围剿等工作,坚守至胜利。
胜利后,他挺进东北接收物资,在通化遭遇暴动时,率少量兵力坚守。蒋玉琨先生转述父亲的话:“当时情况紧急,可咱不能退,背后是老百姓,是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哪怕拼光最后一颗子弹,也得守住 。” 最终为后续发展保存力量。蒋玉琨先生说,父亲的抗争信念与坚韧,是家族传承的精神瑰宝 。
张洪成:母亲林楠,在齐鲁大地书写抗争青春
张洪成先生的母亲林楠女士,1918年生于山东东平,受教育影响,1938年入济南女子师范,在校接触进步思想,投身抗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奔赴聊城,加入当地抗日队伍,后在茌平动员妇女参与抗争,聊城沦陷后转至大峰山根据地,以文字、戏剧为武器,传递抗争信念。
1944年,林楠赴延安学习,后挺进东北,在北安任宣传部长。张洪成先生谈及母亲对那段岁月的描述:“在延安的日子,是充满希望的学习时光,大家都清楚,多学一点,回去就能多做一点事 。到了东北,条件依旧艰苦,但看着百姓从苦难里慢慢站起,觉得所有付出都值 。” 张洪成先生表示,母亲坚守原则的品质,是后辈前行的指引,激励家人坚守初心 。
孙铁:岳父陈德三,从长征到建设的坚守
孙铁老师的岳父陈德三,来自安徽六安,早年入儿童团,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多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从战士成长为连长,多次负伤仍坚守。长征时,随部队三过雪山草地,抵达延安后,参与百团大战等战役,积累战术经验。
解放后,他投身建设,在铁道兵部队参与工程,为国家建设出力。孙铁老师提到岳父常说的话:“长征那会,多少战友倒在半路,咱能活下来,就得接着为国家干!后来搞建设,也是打仗,跟困难打,跟落后打,要给老百姓建出好日子 。” 孙铁老师说,岳父从抗争到建设,始终坚守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其精神跨越时代,鼓舞后辈担当使命 。
本次寻访访谈,通过蒋玉琨、张洪成、孙铁三位先生的讲述,还原了王慕林、林楠、陈德三位抗战先辈的奋斗历程,让先辈形象愈发清晰。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化名藏起牵挂,用血肉践行信仰,在后勤保障、宣传动员、军事指挥等不同岗位上展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是历史的生动映照,更是激励当代人奋进的号角。传承先辈精神,将家国情怀化为实干动力,是对历史的铭记与致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