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传承红色记忆,体验非遗文化——南京林业大学“青禾筑梦”志愿者服务队携南站社区开展暑期儿童暖心实践

2025-08-13 14:41 来源:中教网  安晓菲   阅读 591
20
分享

中教网8月10日讯(通讯员 阚隽娴 宋欣月)红色沃土育初心,非遗匠心润童心。为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文化根脉,南京林业大学青禾筑梦志愿者服务队于7月中旬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带南站社区的小朋友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触摸革命记忆,在非遗漆扇制作中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从红色故事的聆听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一场关于传承的青春接力,正让信仰与匠心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与小朋友活动合影

一、走进雨花台,让红色记忆在童趣中扎根

7月16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前,小朋友们的身影格外鲜活。青禾筑梦志愿者服务队组织的这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革命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活动伊始,雨花台文创设计师宋老师的特色历史课便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同于传统讲解,宋老师从文创设计视角切入,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场馆的色彩、线条,再将这些元素与革命故事巧妙勾连。句句提问与抢答中,在孩子们心底埋下了对雨花台的初印象。

图为宋老师以文创视角讲解革命故事

图为小朋友踊跃回答问题

随后,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们走进纪念馆展厅。当讲解员指向邓中夏烈士用过的钢笔时,原本还带着些许雀跃的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看到恽代英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不少小朋友的神情上流露出严肃与悲惋。从实物文物到影像资料,先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故事,让“牺牲”与“奉献”不再是课本上的词语,而成为孩子们眼中具体的模样。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聆听烈士事迹

二、体验非遗漆扇,让传统匠心在指尖流淌

如果说雨花台的红色记忆是对历史的回望,那么非遗漆扇的制作,则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生机。7月17日,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的教室里,青禾筑梦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的“制‘扇’之美,如‘漆’而至”活动,正让孩子们与千年漆艺撞个满怀。

图为志愿者协助小朋友签到

“大家知道吗?每一斤生漆,都要采漆人在树上‘百里千刀’才能得到。” 来自金陵图书馆的李老师,用一句俗语拉开了课堂序幕。她展示着泛黄的古籍记载、精美的传世漆扇,从战国的漆器讲到明清的扇艺,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小小的扇子,藏着这么久的历史”。当看到老师演示调漆时,原本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瞬间安静,眼睛瞪得圆圆的,惊叹于“黑色的漆怎么会变出红色、金色”。

图为李老师讲解漆艺历史

动手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李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调颜料、粘金箔,志愿者们则在旁细心递工具、擦桌面。孩子们化身“小匠人”,创意在扇面上绽放。欢声笑语里,漆扇渐渐有了模样,传统工艺的种子,也在指尖的触碰中慢慢生长。

图为李老师帮助小朋友擦拭漆扇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漆扇作品

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漆扇合影,扇面的光泽映着一张张笑脸。有孩子悄悄对志愿者说:“我要把扇子送给爷爷,告诉他这是用老祖宗的手艺做的。”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样稚嫩的话语中,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三、总结:让传承的火种在青春中接力

从雨花台的红色课堂到非遗漆扇的匠心体验,青禾筑梦志愿团队用童趣的方式,让历史有了温度,让传统有了活力。对孩子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场关于记住”与“守护”的启蒙。未来,团队将继续行走在传承路上,让红色基因与文化根脉,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撰文 | 阚隽娴 宋欣月

图片 | 陈思源、姜毅然、李佳怡、阚隽娴

审核 | 武佑文、李佳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