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初,山东大学赴宁夏同心“语润心田,声振乡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支教调研队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系统调研当地普通话应用现状及需求,为精准设计推普课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依据。调研范围覆盖豫海镇社区、河西镇集市及王团镇乡村等多类场景。
走巷口:服务窗口盼“接地气”推普
豫海镇新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马大姐刚挂断一通方言急促的咨询电话。“老人家电话里急,用普通话说他听不明白;光用方言,外地同事记录又犯难。”她向调研队员坦言服务中的语言困境。这并非个例,折射出基层推普的迫切需求——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调研
“推普的‘药方’得接地气!”马大姐热切建议,“能不能教我们把政策文件变‘大白话’?或者用慢点、简单点的普通话沟通?”她与同事们的呼声指向了推普工作的核心:实用性与赋能价值,即让语言真正服务于民生沟通与发展机遇。
赶早集: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机遇
河西镇早集的烟火气中,方言的色彩鲜活呈现。卖油饼的买大哥动作麻利:“跟老主顾说土话自在,出去卖东西能听懂就行!”方言是他维系熟客、高效交易的纽带。
图为调研队员为当地农民进行推普宣讲
与此呼应的是出租车司机马师傅的多年实践。“跑车遇外地客,必须说普通话!交流顺畅,跑车才顺当。”尽管自认“不算标准”,他坚持敢说多说,视普通话为拓展生计、连接更广阔天地的“通行证”。
图为调研队员为赶集农民进行推普宣讲
“方言承载着本地化效率与情感联结,而普通话则象征着突破地域限制、拥抱新机遇的钥匙。”队员们纷纷总结。
坐炕头:从“问”到“听”的“管用”调研
带着前期的观察,调研队深入王团镇几处村落。初期的问卷入户遭遇“软钉子”——村民们或摆手“不识字”,或埋头农活无暇应答。
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相助。队员们帮村民王爷爷扶住滑坡的儿童车后,顺势在村口树下、农家炕头坐了下来。真诚的倾听取代了生硬的问卷。王爷爷聊起孙子上学后的沟通窘境:“娃娃回来讲个啥,我听得云里雾里,急得他直蹦高!想多懂点娃娃的话哩。”质朴的话语道出老人渴望弥合代际沟通鸿沟的心声。
图为调研队员入户宣讲
更多路过的乡亲分享:中年人外出打工的语言壁垒,年轻人用短视频学普通话的趣味。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乡土心声”揭示了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需求:村民并非不需要普通话,而是渴求更贴近生活、实用有效的学习方式与动力来源。
图为调研队员指导村民进行问卷填写
据悉,本次调研覆盖同心多地,回收有效问卷168份,获取大量一手访谈资料。队长宋梦卓表示,这些来自社区服务者、集市经营者、乡村百姓的鲜活声音,是未来精准设计推普课程、服务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调研队将聚焦不同群体的核心诉求(如窗口人员沟通技巧、乡村老人基础用语、务工人员实用表达),开发针对性推普模块,让“语润心田”真正激活“声振乡兴”的内生动力。
撰文 | 王欣丫 戴悦然
图片 | 陈冰 吴欣悦
审核 | 宋梦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