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祥)“以前总觉得废品是负担,现在才发现,只要肯动脑筋,它们都能变成‘宝’。”近日,泰州市海陵区育才社区居民陈阿姨看着社区“绿色创意角”里陈列的旧物改造手作,由衷感慨。这一变化,源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不负绿水青山”实践团开展的“变废为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以创意为桥,将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日常,让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风尚在基层落地生根。
图为实践团在育才社区的合照
创新形式传理念,环保认知“活”起来
摒弃传统宣讲的单向输出,实践团以“沉浸式体验”搭建环保认知平台。针对社区青少年暑期环保教育需求,团队设计系列互动环节:通过短视频直观呈现塑料、泡沫等废弃物的自然降解周期,用数据打破“废品无害”的认知误区;开发“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将12类常见垃圾的分类知识转化为趣味闯关任务,让孩子们在掷骰子、走棋盘的过程中掌握分类要点。
图为实践团队员正在宣讲垃圾分类小知识,并与育才社区孩子互动
活动首日参与的30余名青少年中,对垃圾正确分类的准确率从初始的65%提升至92%。更可喜的是,这种“玩中学”的模式引发连锁效应——不少孩子回家后主动当起“家庭分类监督员”,带动家长重新审视日常垃圾处理习惯,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短期内提升近三成。社区党委书记表示:“大学生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讲环保,比贴标语、念资料更能走进群众心里。”
图为实践团队员带领育才社区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
动手实践促转化,废旧物品“新”起来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实践团提前向社区居民募集旧纸杯、快递盒、褪色衣物等可回收废品,组织“旧物改造工作坊”:塑料瓶经剪裁、装饰变身笔筒,旧帆布袋结合植物拓印工艺成为环保购物袋,快递盒拼接剪裁后制成创意收纳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孩子们利用收集的废弃布料制作植物拓印
三天活动中,120余件废旧物品全部完成“身份转化”,制成的手作涵盖实用器具、装饰摆件等多个品类。在此基础上举办的“环保时装秀”,更让居民直观感受废旧材料的价值——旧报纸折成的裙摆、塑料绳编织的披肩、旧围巾缝缀的布片,经创意组合后成为独特的“时装”,展现出“变废为美”的可能性。这种可视化的实践,让“资源循环利用”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孩子们制作环保时装
这场由青年学子发起的实践,是大学生参与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尝试。正如实践团领队王祥所说:“我们希望用青春力量撬动更多人参与环保,让‘变废为宝’成为日常习惯,让环保理念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这种以实践促认知、以机制保长效的模式,为高校实践活动融入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