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仪式现场
开营:一场跨越校际的教育之约
7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溪茶学院联合组建的“三下乡”思政支教实践队,在安溪县第十一小学拉开为期7天的特色支教序幕。以“思政润心・茶香育魂”为主题,实践队通过课程创新、非遗传承与实地研学,为四五年级学生打造了知识与文化交融的成长课堂,也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探索了新路径。
廉洁课堂:以莲为镜,绘就童心清韵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廉洁教育》课上,刘老师以《爱莲说》为引,从莲花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切入,引导学生理解“清廉高洁”的内涵。课堂融合经典解析、廉吏故事与当代规范,让抽象的廉洁理念变得可知可感。课后,在刘老师指导的“廉洁手抄报”创作中,孩子们以莲花、翠竹为意象,用稚嫩画笔描绘心中的清廉世界。“清廉如水”“洁身自好”等字句与图案交织,成为廉洁种子在童心扎根的生动见证。
刘老师指导孩子们绘画手抄报
“廉洁”手抄报优秀作品展示
非遗课堂:指尖技艺里的文化传承
漆扇与扎染:色彩里的匠心
非遗课堂上,传统技艺焕发童趣活力。漆扇制作时,孩子们屏息将素白扇面浸入彩漆,看着绚丽图案渐次浮现;扎染环节中,多彩的染料在棉布上自然晕染,绳结解开的瞬间,独一无二的纹样引来阵阵惊叹——草木汁液与巧思碰撞,成就了非遗与童心的对话。
老师指导同学们制作漆扇
染课堂展示 茶学知识传播:沁香茶包与艺术点茶
茶学知识小课堂上,何老师通过中药对香的研究,为同学们揭秘茶包中令人安神的秘密,带领学生制作茶包,体验宋式点茶,让茶香浸润课堂。
研学实践:茶香与藤铁,安溪文化的鲜活表达
研学实践中孩子们的藤铁作品展示合照7月6日,实践队带领学生走进安溪铁观音集团。从茶园生态栽培到古法制茶工序,孩子们见证“一片茶叶的旅程”,读懂茶农“日复一日劳作”里的匠心;在藤铁工艺工坊,讲解员演示编织技法,坚硬的藤条在孩子们手中渐变成小巧的笔筒、杯垫,实用与美感兼具的作品里,藏着国家级非遗的温度。原来家乡的铁观音不只是茶,更是文化!”一位学生的感叹,道出了研学活动的意义——抽象的“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在行走中变得具体可感。
讲解员老师为孩子们讲解
多元课堂:跨界融合的成长体验
打破学科壁垒,实践队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科学实验课上,趣味实验让物理化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传统文化双语课中,“铁观音”“茶艺”等词汇的中英对照,让文化自信在语言学习中生长;音乐律动课上,《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声里,家国情怀悄然萌发。
结营:收获与展望
7月7日的结营仪式上,啦啦操的活力、《爱莲说》的朗诵、《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展现着孩子们7天的成长。廉洁手抄报、扎染作品、藤铁工艺品组成的展示区,成为孩子们收获的缩影。
结营仪式
这场支教架起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大学生以专业知识浇灌童心,在服务基层中践行使命;孩子们在文化浸润中成长,埋下传承的种子。未来,这份“润心育魂”的实践,将继续为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撰文|杨煌玲、陈鸿杰、童正佳、崔宸瑞
图片|杨煌玲、陈鸿杰、童正佳、崔宸瑞
审核|郭贤娜 张云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