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高校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数智赋能·青年传承 | 陕西师范大学“聆听延安”网络思政育人项目创新实践

2025-08-05 17:39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1千
71
分享

一、 项目主题与核心思路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机遇,积极构建融媒体育人矩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优化网络思政育人话语表达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把课堂搬到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的红色历史现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实践现场和新时代社会变革发展现场,以延安为中心设立系列红色新闻教学基地,开办“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展馆,现场授课,形成融新闻史论、新闻实践、红色教育、国情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学院充分挖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特别是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紧密结合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策划并实施了“聆听延安”网络思政育人创新实践项目。项目的核心主题在于:运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前沿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创新延安精神教育的形式与载体,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常态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自觉传承并积极践行延安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核心思路:项目思路围绕“四个统一”展开。一是坚持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为根本遵循,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中,依托延安等地设立的红色新闻教育基地,引导师生在历史现场深化理论认知和专业素养。二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避免空洞说教,设计“重回红色历史现场”、主题宣讲、情景演绎、创作传播等多链条实践环节,将延安精神的理论精髓转化为青年可参与、可体验、可创造的具体行动。三是坚持思想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将数字技术视为传播思想、深化教育的有力工具而非目的本身,积极开发VR展馆、智能小程序、AI音频、弹幕慕课、微综艺等多元化、趣味性强的数字化产品,提升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四是坚持持续性与实效性相统一。注重项目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矩阵、常态化宣讲实践、持续内容更新和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如获批陕西省长安科普资助项目),确保育人效果的持久深化和实际转化。最终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聆听延安”网络思政品牌,探索形成数智赋能红色教育的新范式、新标准。

二、 实施方法与具体过程

“聆听延安”项目由新闻与传播学院统筹规划,核心依托大学生“薪火相传”延安精神宣讲队,构建《聆听延安》系列融媒体作品矩阵,由师生团队进行具体内容创作、技术实现和活动执行,构建了融合内容深耕、技术创新、矩阵传播、实践深化于一体的实施路径。

深耕内容,夯实根基

项目团队深入系统梳理“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延安十三年历史”、“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等核心内容,凝练形成系列宣讲主题和创作方向。学院在延安设立红色新闻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师生“重回历史现场”,在杨家岭、枣园、清凉山等革命旧址进行实地研学、素材收集和情境感悟,为内容创作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情感支撑。

(二) 技术赋能,创新表达

项目充分发挥学科技术优势,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数字化产品矩阵,显著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与时代感。在沉浸式虚拟体验方面,打造了VR虚拟现实展馆,用户可身临其境地探索“延安红色新闻事业”、“陕北民歌与革命发展”等主题场景,实现全场景沉浸式党史学习;开发虚拟演播厅技术,实现真人讲解员与虚拟历史人物形象的同框对话,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智能化互动学习方面,创新制作了首个支持弹幕功能的延安精神科普慕课,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即时互动性;自主研发了原创交互小程序《“延”途有你》,集成图文、音视频、互动游戏等丰富资源,打造指尖上的“延安精神微课堂”,满足碎片化、游戏化学习需求。在创新音视频栏目方面,运用5G、AIGC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推出《声动延安——百名青年接力讲述革命文物》音频互动栏目,形成青年讲述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库;创作了如情景诗朗诵文艺短片《FM1940:聆听延安》(荣获2024年陕西省正能量网络精品音视频),以艺术化形式生动展现红色广播电台发展历程。

开设“革命文物有话说”声音广播栏目,让革命文物“开口”讲述历史。在内容形态探索方面,策划了“延安革命文物探索”微综艺栏目,组织高校青年学子赴延安研学,以轻松活泼的综艺形式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寻找-记录-感悟-行动”的实践学习闭环。

(三) 融合传播,扩大覆盖

项目构建了“线下宣讲实践+云端矩阵共享”的双轮驱动模式。在线下宣讲实践层面,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精神永相传——延安精神我来说”系列活动,宣讲团队走进陕西省多所中小学,通过主题宣讲、交流互动、情景演绎等形式传播延安精神;在高校校园内举办10余场宣讲活动,深化校内影响;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开展“重回红色历史现场•家乡行”活动,鼓励学生挖掘家乡红色资源。在云端矩阵共享层面,将所有数字化成果(音视频、VR展馆、小程序、慕课等)通过学院官网、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B站等)、合作主流媒体(如陕西网)等渠道广泛发布,形成强大的云端传播矩阵,实现优质资源的无边界共享,有效延伸了教育时空,放大了育人效应。这种融合模式确保了项目既能深入基层、面对面影响青少年,又能突破地域限制,辐射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四) 组织保障,长效运行

学院层面提供政策引导、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学生团队负责项目具体执行,在实践中锻炼能力;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推进各项任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成功申报并获批省级资助项目;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创作优秀成果并参与评奖(如团队荣获共青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宣讲活动“全国百佳优秀团队”和“优秀文创”荣誉),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活力。

三、 主要成效与经验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聆听延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显著成效:品牌引领,成果丰硕,育人深入

品牌影响力与成果产出方面,“聆听延安”已成为陕师大乃至陕西省高校网络思政和红色文化传播的标志性品牌,受到《延安日报》、陕西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累计创作《聆听延安》系列音视频等各类数字化作品100余部,其中文艺短片《FM1940:聆听延安》荣获2024年陕西省正能量网络精品音视频,VR展馆、交互小程序《“延”途有你》、音频栏目《声动延安》等产品均已投入使用并获好评,“延安革命文物探索”微综艺等创新栏目反响良好。在育人覆盖面与实效方面,项目成果展演和宣讲活动已覆盖全省多所高校及中小学,线下“大手拉小手”活动有效促进了延安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代际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参与内容创作、技术应用和宣讲实践,青年学子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内化为深刻认同和行动自觉,真正实现了以“青年之声、青年之视、青年之思”学好延安这本“书”,铸牢了理想信念之基。在社会认可与模式探索方面,成功获批陕西省2025年度长安科普资助项目,充分体现了社会和政府对项目价值的高度肯定。项目在数智赋能红色教育方面进行了前沿探索,为高校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陕师大方案”。

(二) 核心经验:融合创新,青年为本,长效为要

总结项目成功经验,核心在于:一是内容为本,技术为翼。深刻的思想内涵(延安精神)是根基,前沿的数字技术是倍增器。项目成功地将红色基因的“魂”与数字科技的“形”深度融合,技术应用(如VR沉浸体验、弹幕互动慕课、AI个性化音频)始终服务于提升内容感染力、学习体验感和教育实效性,而非简单的技术堆砌。二是青年主体,朋辈引领。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在项目中的主体作用,从研究、创作到宣讲、传播,均由青年主导或深度参与。“青年讲给青年听”、“青年做给青年看”的朋辈教育模式,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示范效应,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融合创新,矩阵发力。打破单一媒介形态局限,综合运用短视频、音频、直播、VR/AR、小程序、慕课、微综艺等全媒体形态,构建多元化内容产品体系。同时,打通线上线下场域,实现实体空间(历史现场、宣讲课堂)与虚拟空间(云端平台、数字产品)的协同共振,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场域。四是立足特色,深耕资源。紧密结合陕西(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优势,找准“红色新闻史”、“革命文物故事”、“声音档案”等特色切入点,避免了同质化,彰显了独特价值。五是长效运行,机制保障。通过项目化运作、常态化活动(宣讲、实践)、持续性内容更新、品牌化(IP化)运营以及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建立了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 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聆听延安”项目将持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提升效能,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深化技术融合与应用层次

持续追踪技术前沿,探索扩展现实(XR),特别是混合现实(MR)在红色场景复原、互动体验中的深度应用,创造更逼真的“穿越”感。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AI)赋能力度,深化AIGC在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智能内容推荐、文物智能问答助手等方面的应用,优化智能语音交互的自然度和情感表达。持续迭代升级现有VR展馆、小程序等数字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化交互设计、视觉呈现和运行性能。前瞻性研究在元宇宙空间中构建虚拟延安场景、举办大型线上纪念活动的可行性,拓展数字育人新边疆。

拓展内容广度深度与时代链接

在现有主题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挖掘延安精神的不同侧面,如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生动实践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开发系列专题内容。紧密联系国家发展大局和青年关注热点,将延安精神的学习传承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自信自强、青年奋斗成长等时代主题深度融合,创作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内容产品。持续深化“革命文物活化”工程,扩大文物讲述范围,探索动画、漫画、沉浸式剧本杀等更受青年欢迎的叙事方式。

扩大覆盖范围与提升精准度

积极寻求跨区域合作,与国内其他红色资源富集地区的高校(如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或机构(西柏坡纪念馆)建立联盟,共享资源,联合策划线上线下活动,提升项目全国影响力。利用平台数据分析能力,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大学)、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互动形式的定制化,提升育人精准度。强化项目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接入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将优质数字化资源更广泛地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于全民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研究支撑与成果转化推广

鼓励并支持师生围绕“数智赋能红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青年群体接受红色文化传播的规律与路径”、“延安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表达”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为项目迭代升级和政策制定提供坚实学理支撑。系统总结项目在技术应用标准、内容制作规范、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经验,积极参与或牵头制定高校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相关行业指南或标准。探索优质数字内容(如精品VR课程、特色音频档案)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运营和价值转化的可能性,为项目长远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完善长效机制与综合保障体系

优化学生团队的选拔、培训、激励和梯队建设机制,吸引更多计算机、设计、历史学等跨专业背景的优秀学子加入,提升团队综合能力。深化与延安地方政府、革命纪念场馆的实质性合作关系,争取在资源共享、活动落地、数据获取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积极开拓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申报国家及省部级更高层次的科研、文化、教育信息化类项目。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项目评估体系,涵盖内容思想性、技术先进性、用户体验感、传播影响力、育人实效性、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实现项目的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

结语

陕西师范大学“聆听延安”项目是高校主动顺应数字化浪潮,创新网络育人模式,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它通过“四个统一”的系统设计,将坚定的政治引领、扎实的专业实践、前沿的技术创新与长效的育人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了“内容深耕-技术赋能-矩阵传播-实践深化-长效运行”的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创新闭环。项目以青年学子为主体,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让厚重的延安精神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中焕发出璀璨的时代光芒,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难题,显著提升了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在广阔的网络空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陕师大经验”。展望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数智赋能,拓展育人疆界,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延安精神的火种播撒进一代代青年学子的心田,激励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