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日讯(通讯员 刘浩 何晶莹 黄文琛 黄哲)近日,东莞市生态雨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接连迎来两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广东科技学院“非遗筑梦”突击队先后为20余名社区小学生带来古法造纸术和绣球灯笼手作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千年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开营现场老师与学生合影
7月22日的古法造纸体验课上,队员们先通过动画短片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从树皮、竹子到破布,让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废纸也能变宝贝”。实操环节中,孩子们围坐在铺着防水布的长桌前,将提前泡好的纸浆倒入水槽,用竹帘轻轻一捞,一层薄薄的纤维便留在帘上。队员们在一旁耐心指导:“要像对待小蝴蝶一样轻哦,不然纸会破的。”
图为小朋友造纸的过程图
创意装饰环节最为热闹。孩子们往湿纸上撒干花、树叶,滴上颜料,让朴素的纸张变得五彩缤纷。9岁的朵朵捧着撒有桂花的作品说:“我要把这张纸送给妈妈。”等待纸张干燥时,队员们还教大家用边角料做纸浆画,废料转眼变成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图案。课程最后,孩子们的“专属纸张”各具特色,有的压着枫叶脉络,有的撒满蓝花,还有的画着小太阳,这些作品可用来写信、画画或做书签,让孩子们充满成就感。
图为造纸术作品成品图
次日,即7月23日,绣球灯笼手作课同样精彩纷呈。课堂伊始,队员们展示不同样式的绣球灯笼图片,讲解从汉代宫廷装饰到壮族12瓣制式的历史,当说到杨贵妃曾用绣球灯笼装饰寝殿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一段动画短片生动呈现了绣球灯笼从宫廷走向民间,与壮族绣球定情习俗融合的过程,让孩子们对其历史有了初步认识。
实操环节里,长桌上摆满彩布、丝线和小珍珠。队员们示范着将六片布两两缝起,手把手教孩子们穿针引线。“就像给小花搭花瓣房子,慢慢来才结实。”在队员的引导下,当一片片彩布逐渐拼出圆形,孩子们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图为绣球制造过程图
装配环节备受期待。孩子们将缝好的布套在竹篾框架上,挂上象征“喜讯频传”的小铜铃,装上LED灯串。“亮起来啦!”灯笼点亮时,五彩布料透出柔和的光,铜铃晃动发出清脆声响,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10岁的小宇给灯笼系上红色流苏:“我要挂在房间里,妈妈说红色代表红火美满。”
课程尾声的“绣球灯笼展”上,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绣着莲花纹,有的画着星星月亮,还有的挂着小纸花。7岁的安安骄傲地介绍:“这是我和爸爸一起选的蓝色布,他说像天空一样。”孩子们还互相讲述灯笼的“吉祥话”,传递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图为绣球成品展示图
这两场非遗体验课,虽未教授复杂技艺,却让孩子们在触摸纸浆的柔软、感受纤维的坚韧,以及穿针引线的过程中,读懂“变废为宝”的智慧,体会“团圆美满”的内涵。带着小手温度的作品,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也让传统技艺在纯真童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