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30日讯(通讯员 袁之婷) 为践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广东财经大学校级团队“铁枝奇兵”实践团在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云路镇团委的悉心指导下,于2025年7月18日至25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枝木偶戏,通过校地联动、对话传承人和公益义教三大行动,以青春智慧赋能文化振兴。
团委对接启征程,共商传承新方案
7月18日,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队服赴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政府开展实践工作对接,镇团委书记谢淡萍同志热情接待实践团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实践团系统汇报了前期调研成果及实践行程规划,重点展示了自主设计的铁枝木偶宣传图册的及文创IP设计方案。谢书记认真听取汇报后,对团队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实践方案提出指导意见,最终敲定以“观摩表演、传承人访谈、文创开发、公益课堂”四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共同推进铁枝木偶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谢淡萍书记交流
探访非遗见匠心,展演焕发新活力
7月19日,实践团在云路镇团委指导下,在法学院指导老师朱姝带领下奔赴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铁枝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俊龙老先生。在陈老先生家中,成员们见证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匠心坚守。陈老在与实践团交流中深情回顾从青葱岁月到古稀之年的传承之路:幼年随父学艺,至今仍亲手完成雕刻、组装到服饰设计的全流程。他制作的木偶以精美鲜艳闻名,代表作被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
然而铁枝木偶的传承困境严峻。陈老先生坦言当前“后继乏人”、传承队伍断层问题亟待关注。同时,这一传统行当正面临现存从业人员流失的挑战。尽管政府非遗补贴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但陈老先生呼吁:“需政府和社会更多关注支撑这门手艺活下去”,盼望更多青年人关注、学习铁枝木偶艺术,让这门国家级非遗艺术后继有人。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陈俊龙交流
图为 实践团及指导老师与陈俊龙合影
7月21日,实践团在玉滘镇团委指导下,跟随揭阳市玉香园木偶剧团赴汕头市濠江区展开调研,近距离感受铁枝木偶戏的艺术魅力。实践团与国家级非遗(铁枝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揭阳玉香园木偶剧团班主李舜雄座谈交流,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现状。“现在很少年轻人来学,因为技艺无法赚钱养家,只有爱好者短暂尝试。”从早年骑单车走土路下乡演出,到如今借助抖音直播扩大影响;从一年仅百余场表演,到近年在政府支持下增至180场,他坦言“是政府的重视与网络传播让非遗有了新活力”。
当晚,实践团观摩了经典剧目《汉文皇后》展演。艺人通过三根铁枝的精妙操控,配合传统乐器演奏,生动展现了这一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活动创新采用"线下展演+线上直播"模式,由潮剧主播"潮剧雄风"进行网络直播,有效扩大了传播覆盖面。此次调研为探索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有益参照。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李舜雄交流
图为 实践团观看木偶戏表演
义教活动传薪火,公益课堂育新苗
7月25日,实践团在玉滘镇团委指导下,赴玉滘镇东面小学开展非遗文化暑期公益课堂活动,本次活动以铁枝木偶戏为代表的揭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课。理论课首先总览揭阳丰富非遗资源,继而重点介绍铁枝木偶文化,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普及法律知识;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化版木偶,在互动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一堂课串起“理论链”与“实践链”,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为文化保护注入新动能。
图为 实践团成员讲课
图为 实践团与学校师生合影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是广东财经大学“铁枝奇兵”实践团积极相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号召的重要举措。青春与非遗的碰撞,激荡出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回响。未来,团队将继续探寻铁枝木偶的独特魅力,向社会传播其深厚文化底蕴,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行列,推动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