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7日讯(通讯员 陶嘉庆 胡邈)7月4日至12日,武汉东湖学院“小橙故事”社会实践队深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展了为期9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响应的号召,深入乡村一线,将青春智慧与汗水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紧扣“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动能。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地方发展的共同奋斗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柑橘的“前世今生”)
在屈姑国际农业集团,观摩柑橘溯源馆,了解了柑橘大家族;来到维楚云仓,参观秭归县寄递物流综合集散中心,看到了秭归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盛况;前往秭归县脐橙小镇,观摩农旅融合,见识了供应链平台建设、采摘园等新业态发展;走进水田坝乡吒溪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惊叹于秭归脐橙精品果园建设和橙文旅体融合发展情况;在泄滩乡的夏橙果园里,亲眼目睹了“会飞的橙子”,感受到脐橙产业社会化服务;前往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探寻秭归县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发展脐橙产业的故事;到屈原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流传千古的《橘颂》篇章。
田间地头解难题:智慧助农护“橙”长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走访)
七月的秭归,骄阳似火,脐橙园里的温度比气温还要高出几分。实践队的队员们深知,气象灾害是悬在果农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可能让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持续的干旱会让饱满的果实变得干瘪。为了啃下这块 “硬骨头”,队员们顶着近40度的高温,穿梭在屈原镇、归州镇等多个脐橙主产区的田间地头。
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与老果农促膝长谈,详细记录下当地常见的暴雨、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灾害类型,以及果农们在应对时的困惑与经验。“王大爷,您说去年那场倒春寒,您家的果树是怎么处理的?”“李婶,这脐橙储存的时候,温度和湿度怎么控制才不容易坏?”一句句耐心的询问,一个个认真的笔记,汇聚成了最鲜活的一手资料。
经过一周的调研、整理与专家咨询,《柑橘气象防灾减灾手册》应运而生。手册里不仅有柑橘生长各阶段的气象风险预警指标,更有针对不同灾害的“应急锦囊”—— 从暴雨后的排水技巧、干旱时的节水灌溉方法,到霜冻前的防寒措施,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通俗易懂。手册一经发放,便成了果农们的 “掌中宝”,归州镇的果农张建国捧着手册笑道:“这册子比我们老经验管用多了,照着做心里踏实!”
(图为志愿者化身‘电商主播’)
与此同时,队员们发现许多果农因缺乏科学仓储知识,导致脐橙采后损耗率居高不下。为此,他们又化身 “视频博主”,走进冷库、农家仓库,拍摄了一系列《脐橙仓储小妙招》科普短视频。视频中,队员们用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手把手演示如何分级挑选、如何控制仓储环境、如何简单检测果实新鲜度,还穿插了果农的真实案例。这些短视频通过村头的大喇叭、村民微信群广泛传播,播放量很快突破了 10 万 +,不少果农看完后直呼 “学到了,太实用了!”
化身乡间“新讲师”:推普电商传楚韵
“这个‘直播间’怎么开?”“‘小黄车’在哪里挂?” 在水田坝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 “普通话 + 电商” 培训课正火热进行。实践队员们将课堂搬到了村民家门口,针对农村电商发展中普遍存在的 “语言关” 和 “技术关”,量身定制了培训内容。
(图为志愿者传授直播技巧)
他们从最基础的普通话发音教起,纠正村民们在销售沟通中容易引起歧义的方言词汇;再到电商平台的注册、店铺装修、产品拍照技巧、客服沟通话术,甚至是直播带货的表情管理、互动技巧,都进行了细致讲解。队员们还带来了样品,让村民们现场模拟直播,一对一进行指导。泄滩乡的年轻媳妇刘艳玲学得格外认真,她激动地说:“以前想把自家的橙子卖到外地,可一开口说方言人家就听不懂,电商更是摸不着门。现在跟着‘小老师’们学,我也敢试着开网店了!”
在推广普通话和电商技能的同时,队员们没有忘记秭归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屈原的故里,楚辞文化是当地最璀璨的瑰宝。为了让这份文化在乡间焕发新活力,队员们创新设计了“楚辞吟诵”双语教学模块。课堂上,他们先教村民们用普通话诵读《离骚》《九歌》中的经典段落,讲解其中的含义与情感;再结合当地的方言发音特点,引导村民们感受楚辞的韵律之美。
(图为志愿者教授小朋友吟诵《楚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我们秭归话读起来,是不是更有味道?” 队员们的引导让村民们兴致盎然,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古文,在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中变得亲切起来。这种教学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语言素养,更让屈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不少村民还建议,以后可以把楚辞吟诵和脐橙采摘、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也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长江之畔绘新景:青春守护美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长江之畔的秭归得到了生动诠释。实践队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组织了“青春护江”净滩志愿活动。队员们戴着手套、拿着垃圾袋,沿着长江岸线一路清理白色垃圾、塑料瓶、废弃渔网。炎炎烈日下,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着清理后干净整洁的河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图为志愿者进行净滩行动)
“一次净滩不够,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 基于净滩活动的实践,队员们深入思考,创新性地提出了 “青年河长制” 提案。提案建议吸纳返乡青年、大学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加入河长制管理体系,通过设立 “青年河段长”“巡查小分队”,开展常态化巡河、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工作,让更多青年成为长江生态的守护者。该提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图为墙绘作品)
此外,队员们还发挥艺术特长,为乡村 “梳妆打扮”。在归州镇的一条老旧巷弄里,他们以“橙黄橘绿”“屈原问天”“长江扬帆” 为主题,绘制了长达3米的特色墙绘。原本斑驳的墙壁,在队员们的妙笔生花下,变成了一幅幅展现秭归特色的生动画卷,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他们还扛着摄像机,走遍秭归的山山水水,拍摄了《秭归新貌》系列短视频。镜头里,有漫山遍野的脐橙硕果累累,有标准化的脐橙加工厂机器轰鸣,有村民们在电商直播间里自信的笑容,有长江边嬉戏的孩童,还有夕阳下静谧美丽的村落。这些短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后,让更多人看到了秭归的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文化之韵,也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攒足了人气。
青春之力,让秭归更富生机
这支实践队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泉,为秭归的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他们用智慧破解农业难题,用耐心搭建沟通桥梁,用创意点亮乡村颜值,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的助力下,秭归的脐橙更“甜” 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乡村的文化更活了,长江的岸边更美了。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正悄然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秭归返乡大学生胡邈深有感触地说:“咱年轻人回到家乡,不能光看着,得拿起笔杆子记下来,拿起相机拍下来,卷起袖子干起来,做点我们年轻人该干的事!”据悉,武汉东湖学院已连续三年组织学生赴秭归开展实践,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志愿者合影留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武汉东湖学院“小橙故事”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秭归之行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引领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火热实践中贡献智慧与力量,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