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6 日至 23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 “青禾焕韵” 实践团深入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 “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儿童关怀” 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传播等多元举措,为清河县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此过程中,清河县团委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和实践指导,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图为清河县团委书记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探访龙头企业,解码羊绒产业升级密码
7 月 16 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河北宇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近距离感受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蓬勃生机。站在现代化车间里,看着自动化分梳设备高效运转,队员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每小时处理原料量竟是传统工艺的3倍!12-14遍精细分梳流程与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完美结合,家乡是内蒙古的姚同学深有感触:"原来家乡的羊绒原料,在这里实现了如此绿色高效的蜕变。"
与企业宁总监的座谈中,团队重点了解到 “可追溯” 体系建设 —— 从源头采购到成品流向,全程联合国际组织认证,既保障了产品品质,也规范了牧民养殖标准。“让每根羊绒的生命更精彩” 的发展愿景,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看着精美的羊绒制品,大家不约而同地思考:乡村振兴路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或许就在于这样的创新思维与责任担当。
聚焦家庭作坊,探寻传统业态转型路径
7 月 17 日,实践团来到杨二庄村,这里曾是清河羊绒加工的 “毛细血管”,如今却面临规模化企业的冲击。在与作坊主的交流中,队员们得知,手工分梳效率仅为机械作业的五分之一,且代加工订单利润微薄。尽管如此,村民们坚守 “家业” 的执着令人动容,“希望羊绒产业越来越好” 的朴素愿望,成为团队开展后续帮扶的初心。
实践团详细记录了家庭作坊的订单来源、结算模式,并对比分析机械与手工分梳的成本差异,为破解小作坊生存困境寻找突破口。这些一手数据不仅丰富了产业调研的维度,更让队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兼顾规模效应与传统技艺的保护。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家庭作坊
发力电商经济,搭建产销对接云上通途
7 月 19 日,团队将目光投向电商赋能。在走访清河县成熟电商户时发现,头部经营者通过抖音直播、淘宝店铺运营,实现线上销售占比三年提升 60%。但杨二庄村内电商户却普遍存在直播话术生硬、多平台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一短板,实践团当即在村委会举办电商技能讲座,结合观摩总结的 “流量运营三要素”—— 精准引流、高转化话术、供应链管理,为村民传授直播技巧与客户服务经验。村民王大姐感慨:“原来直播不止是卖货,还是在讲咱清河羊绒的故事!” 这场 “对症下药” 的帮扶,让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碰撞迸发出新火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电商经营者
传承中医智慧,守护乡村健康底色
7 月 20 日,实践团开启中医文化调研之旅。在当地中药坊,队员们看到了延续百年的 “药斗储药”“算盘计价” 传统,更惊叹于针对村民腰腿痛等病症的独活。
为让中医智慧惠及更多村民,团队在村委会开展健康讲座,结合清河县气候特点,讲解四季养生知识与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穿插的穴位按摩体验让现场互动频频。从中药坊调研到健康知识传播,实践团用实际行动推动传统医药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
关爱乡村儿童,播撒文化传承种子
7 月 21 日,实践团在清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 “童育” 行动。李姝瑶的中医药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艾叶、薄荷等药材认识家乡的医药智慧;李鑫悦展示的木版年画模板,让非遗技艺在动手体验中焕发生机;队长刘小雪讲述的羊绒产业故事,则让孩子们为家乡感到自豪。
手工制作药包、木版拓印等环节,让儿童在陪伴中感受温暖。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说:“原来家乡有这么多了不起的东西!” 这场文化浸润式的关爱,不仅填补了陪伴缺失,更在幼小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导孩子们制作中医药包
几天的实践,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羊绒车间的智能化升级到家庭作坊的转型期盼,从直播间的数字浪潮到中药坊的文化坚守,再到孩子们眼中绽放的家乡自信,“青禾焕韵” 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点亮希望。这份凝聚着产业洞察、文化自觉与民生温度的实践成果,终将化作推动清河县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让 “三下乡” 的青春足迹,成为连接高校与乡土的坚固纽带,在燕赵大地上续写更多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生幸福的振兴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