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兴乡黔行”实践团深入遵义汇川、红花岗、播州、仁怀、习水五区县,开展为期8天的“红色旅游+志愿服务”专项实践。团队紧扣乡村教育振兴需求,将红色资源调研与文化传播、政策宣讲相结合,探索破解“核心景区虹吸效应”的新路径,让“三下乡”实践成为贯通红色资源与乡村发展的“暖心纽带”。
实践团首站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在解说员带领下重走革命路线,先后参观红军会议遗址、赤水河谷战役遗址,并在红军烈士陵园向英烈敬献鲜花。队员们通过实物、影像和场景复原,深刻感悟长征精神后,随即转入乡村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
随后,实践团来到播州区,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特色,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小小红色讲解员” 培训活动。志愿者们先向孩子们系统讲解当地红军标语、战斗故事等红色历史,再通过模拟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向游客介绍村里的红色遗迹。“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红军故事,现在我能给游客讲清楚村口那棵‘红军树’的来历啦!” 参与培训的学生小张兴奋地说。经过讲解培训,8名当地小朋友已能独立完成村内 3 处红色点位的讲解,后续将在周末引导游客走进乡村,感受 “藏在田间地头的红色记忆”。
为探寻“酒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实践团走进仁怀市黔台酒庄等百年酒厂,实地观摩制曲、发酵、蒸馏等传统工艺,详细了解茅台酒酿造技艺。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村民缺乏旅游产品营销能力”问题,团队在酒庄周边村落开展“酒旅融合政策微宣讲”,用方言解读《遵义市乡村旅游扶持办法》。
实践团在汇川、红花岗等五区县的景区、居民区开展全域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27份,完成游客、商贩、居民等群体深度访谈26次。数据显示:核心景区周边3公里内乡村民宿入住率达72%,而5公里外村落仅为11%;83%的游客表示“若乡村有红色文化体验活动,愿意延长停留时间”,67%的村民希望获得“红色故事讲解培训”“旅游政策解读”等志愿服务。
此次实践形成“调研-服务-反馈”闭环:通过调研明确乡村需求,现场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实践团负责人表示:“破解‘虹吸效应’,关键是让乡村有‘留客’的底气。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持续的志愿服务激活乡村红色资源,让红旅红利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团队对红色旅游发展的认识,更通过实打实的志愿服务,为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贵大方案”。下一步,实践团将基于调研数据撰写专项报告,为遵义市文旅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焕发活力。
通讯员:贵州大学 孙苏红、高丽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